![](https://img.haomeiwen.com/i2179046/bdce6abf1d21e5e0.jpg)
01
许久以来,没有看完一篇漫长的散文,却不曾觉得它长。或许这就是文章最引人之处吧,带你到那个情境,在朴实平白的叙述中,带给你喜怒哀乐,让你仿若身临其境,感受他们的欢乐,他们的无奈,他们最后的呐喊。
无声的,在字里行间,却声嘶力竭,对着苍茫的大地,抑或着空荡的山谷的呐喊,还有着遥远的绝响。
是的,绝响。
《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白先勇先生经典作品中选录的第一篇。从树讲起,从花讲起,从那些年轻着的美好岁月讲起。两个人在异域的国度里,折腾着园里的花花草草。 而后,是那些年轻的记忆。关于学业,穿插着小时的记忆,还有几句碎念。
那时的年岁,该是何等的美好。
两个人,都有着优异的成绩,尽管兴趣不同,却有另一番“志趣相投”。两个人,追逐着理想,用青春的天不怕地不怕,还有“两把刷子”。终于生命也有不得志的时候,也有风雨飘摇的日子。也有祸患疾苦。
02
再生不良性贫血,几乎无可治愈的病魔,只看字眼就近乎绝望。但求生的意志,终于还是让人不忍放弃每一丝希望。真正的朋友,或许在此刻,那样真挚的流露,终于让人难以克制,禁不住落泪。心里的酸楚,却远比那泪,更多了千万重。
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愫!那样的感受,仿若一把钢刀插进心扉。纵使有一日,我将故事情节全忘,怕也无法忘怀文末的这一句,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
先勇先生,为了好友不远万里回乡寻医问药,哪怕希望再渺茫,都要搏一搏。你可知道一个人濒临死亡的孤独,仿若无穷的暗色将要吞噬最后一缕微光。
白昼骤然变成黑夜,而心中,却不知道自己能否等到第二天的日出。也许,唯有那样一起走过数十年光阴的友人才会懂吧,才能有那样的直觉。在弥留之际,赶回来守候,陪他走过人生的最后一程。
03
死亡,逃不过的自然。却始终会让每一个将死之人茫然;情谊,弥足珍贵。而真正懂得的,唯有那些亲历过的人。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力量与必须。
而后,岁月的沙漏又倒转了千百回。某段时间,似乎一直沉迷在那些文艺的、鸡汤的、励志的“流行文学”中。常常被文中的某句话击中,像鞋子里进了一颗沙,硌在心头。但过段时间,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忘了那个当下要行动、要改变、要出发的某事或某地。
最后又只剩下喟叹。青春的脚步匆匆又匆匆地往前奔走,未留给我们任何后悔的余地。这个时候,偶然翻阅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记得高中的语文读本曾经节选过该文,十几年过去,业已忘得差不多了吧。再读《我与地坛》,内心竟涌出一股久违的触动,与读白先勇先生的“树犹如此”似乎有着同样的震撼。关于生死,关于我们为生活而经历的那些斗争与思考。
04
我也思考生与死,思考为什么活着。现在想来,那些除了是每个作为“人”这一生物可能都会思考的问题外,大体还是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吧。常常在假装很有底气地充当“知心大姐”的时候,也只是故作看开地说,生与死,那是老天的事,你要做的,就是做好当下。
想必,大多数的人,都未真正懂得“珍惜当下”与“不负时光”的深刻吧。因为你未曾得到,所以不知失去的滋味;因为你未曾失去,所以不知曾经拥有的宝贵。不曾经历过真正的“得失”,想来也难有深刻的关于生命的成长与体悟吧!
有人说,经典,就是经得起时间的推敲。让人在不同的境遇中,都能品咂出不同的况味。于我而言,年少的时候读《我与地铁》,更多的是看到地坛的风物;而今的我再读地坛,听到的却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拳拳独白,那些关于生命得失的思考,仿若一阵风,吹开浓雾,让迷茫的、迷失的、迷路的“我”,瞥到了下一站的路标。
05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结果。
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
那么,怎么活才能不枉此生呢?古往今来,从大师圣贤,到芸芸众生,似乎都在穷毕生之力,在思考着、探索着、实践着这一伟大的命题。又或者这根本就不是命题。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活法。但不管是怎样的时代,活,都是一个艰难的动词。物质和精神,肉体和灵魂,在路上,寻求一种叫做“充实而饱满”的状态,它让我们在这个当下可理解的范畴里,“不枉此生”。
缺憾,也是一种必然。正如王国祥君遭遇的病魔,与史铁生先生遭遇的重创,都让生命有了一种不可逆不可补不可改变的缺憾。生命,有的在缺憾中终止,有的在缺憾中换种状态继续前行。终止的,是先勇先生的笔下的那一句“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前行的,是史铁生笔下的“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我想,这就是活着吧。真实的大多数,历尽生活的沧桑困窘。这是一种本能,“活”给予我们的本能。
06
你说,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看。是的,至少这是很关键的因素。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
死神很守信用,试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想来,大多数的你我又何尝不是?如果唯一担忧害怕失去的,或许是眼前这太过平凡的平静吧。未来之所以让人期待而又不安,或许就是因为它的太多不确定性,也许更好,也许更糟。就在于,你是否愿意给自己更多的可能。
“先别去死,活下去试试看”。私以为,这一个“死”,并非是纯粹的自然生命的终结,而是那些我们以为糟糕至极的状态,以为进退两难的维谷,以为生活亏待了你,命运捉弄了你,世俗绑架了你的那时那刻。
终于,我对“无法弥补的天裂”有了一份某种意义上的释怀。是的,既然有了偌大的伤口,既然是既成的事实,既然是永恒的痛楚,那就借这一道伤口,一个事实,一份痛楚,去发现生命的其他位面吧。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心爱的玩具。
女娲炼石补天缺。
女娲炼石,也有补不了的天裂!
我们终将散作尘埃,也许会飘散在一座废弃的地坛里,去遇见一群有故事的人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