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队上响应号召,要建立第一所村小。祈福被推选为老师,教队上的孩子们读书。莫名地,各家各户就少了挣半个工分的人,不管是教书的,还是被教的,社员们都有点反抗情绪。毕竟,那个年代填饱肚子比什么都重要。
祈福要当老师这事,在家里引起轩然大波。太老爷(爷爷的爷爷)嘴里叼着个烟斗,眉头皱得跟猪大肠似的,习惯性地猛吸一口烟嘴,咳了几声后,盯着祈福发落:“你去教娃娃们识字?那咱家不就少了个挣工分的人吗?一大家子人,吃啥?喝啥?”
“爹,教娃娃们识字也是劳动啊,我去申请队上给我记工分。”
“劳动,说的好听!往地里送50担粪能跟动动嘴皮子比吗?给你记几分?!”
“爹,得往长远想,要是孩子们从小不读书不识字,那长大了哪有出息呀。”
“你倒是识了点字了,你就出息了?再说,别家孩子出息不出息,关我什么事。”
“爹,教书是件功德无量、功在千秋万代的事啊!你怎么就这么死心眼呢。”
“说人话!什么......什么词来着,听不懂,我要是不死心眼,你们兔崽子早都饿死了,翅膀硬了,敢跟我贫嘴了!”太老爷被惹怒了,抓起鞋底朝祈福抽了过去。祈福躲了下,喊着:“队长说每月补助老师一块钱,还要记工分的。”太老爷愣了一下,没说什么。其实,不管有钱没钱,祈福铁了心地要当老师。
社员们的确担心少工分的事,哪怕少了半点工分,就像是要了他们命似的。五六年岁的孩子,拾点麦穗、挑桶水,都是工分啊。社员们没几个愿意让娃去村小整天读书识字的。
队长专门在麦场召开集会,鼓励社员们送娃娃们去村小上学。
“乡亲们,我们都得为孩子们的将来着想啊!不能让他们像我们一样睁眼瞎了呀。再说,娃娃们也挣不了几个工分,让他们去读书,免得他们惹是生非,省心了。”
“什么叫挣不了几个工分?队长你财大气粗,我们小家子,可在乎着呢。我们家二蛋挣半啦分,也够他奶奶喝顿粥啊。”
“识点字有什么用哦,到头来不还跟我们一样,跟在牛屁股后面混吗?”
“上村小,要不交学费?我们家可没钱哦。”
社员们七嘴八舌地议论文开了,队长显得手足无措,毕竟,他也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不管社员们怎么不情愿,村小的地址就选在了村里破败的庙里。把里面一些泥人泥塑清理了一下,灰白的墙刷黑一块当黑板,上面贴上毛主席画像。黄色的,绿色的,红色的纸写上标语,“冲上文化山,活捉1500字”,“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村小的教室就弄好了。还需要添加些桌椅板凳,各家各户也没有多余的桌子板凳。于是,村里头的会砌墙的在那砌了些土墩,土台子,当做桌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