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爱吃喝黍子米粥,特意去小区对面的集贸市场买了几斤。
早餐,母亲便煮了黍子米粥,父亲边喝边说,和前些年自己种的,还是有些差别。
记得那些年,家里的几亩田地,各种蔬菜,杂粮,父亲都会种一些。
春天有绿油油的菠菜,夏天有脆生生的黄瓜,秋天有颗粒饱满的大豆高粱,冬天有菜窖里储存的大白菜、胡萝卜。
那时还未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却在万里无云的晴空,采摘过烂漫的野花做成项链;少年时还不曾向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的意境,却时常在“子规声里雨如烟”的薄暮,“听取蛙声一片”。
那是怎样无忧无虑,诗情画意的童年?!
哪里像现在,每次回到乡间,看到的却是萧条的景象,惨淡的稻田。沟沟坎坎里,形形色色的垃圾随处可见。孩子们也不再在田野里这跑那颠,捧了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一刻不肯离开视线。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间谷自生。”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青壮年,抛弃良田,追求赚钱之道,寻找暴富秘方儿。“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乡村繁忙场景或许再也不会重现。
这是个向时间要效率的时代,连同地里的庄稼,也被人为地催了肥疯长,产量上来了,可却再也不是土生土长的味道。
也难怪,父亲唠叨,现在喝的粥,不如那些年喝过的“黏”。
帮母亲收拾收拾家务,洗洗涮涮,又是半天。
母亲中午做了汆丸子,这在小时候,可是一年半载难得吃上一回的好饭。女儿挑食,不曾吃下一颗肉丸。害得母亲自我埋怨:“是不是姥姥做得不好吃?!让你吃不饱饭?!”女儿生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哪里经历过食物短缺?这顿不合口味,知道还有下顿,饿不着,永远不懂吃不饱的难堪。
下午计划带父亲去看这些天热映的《流浪地球》。父亲母亲有午休的习惯,他们躺在床上,无论如何劝,都不肯动弹。
我继续游说:“影院里有种特殊眼镜,带上它看电影,会让人觉得像在电影里面。”
母亲说:“那俺也不去看,睡醒了带你爸出去转转,要跑出去那么远,待在家里看电视多舒坦。”
父亲认真地问:“带上你说的那眼镜,我这瞎了的眼睛能不能看见?!”
那一刻我的鼻子一酸,如果可以,真希望把我的眼睛和父亲换一换。哪怕让他的暗黑世界,有一天可以光明重见。
对于已至耄耋之年的他们,才不关心《流浪地球》到底卖了多少钱。他们的心思啊,都在一日三餐,儿女长短。
母亲言:“要去你们带了孩子去看,俺们一个瞎老头,一个糟老婆,去看了电影也不知道稀罕。再说,你爸爸又看不见,白花钱。”
父亲叹:“老了,走不动了,跟着你们出去是累赘,在家里躺躺坐坐,走走转转,熟悉的地儿,才不给你们添麻烦。”
禁不住感慨万千,父亲母亲自始至终,对我们的爱都是无私奉献,却从来不曾向我们主动索取半点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