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是劳动月,学校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各班开展班会活动,宣传“劳动”的重要性;布置孩子们在家里做家务,比如扫地、整理房间、学做菜等,还要拍图片到班级。这样也免不了,有同学会摆拍,并没有真正的劳动。
为什么会重新重视起“劳动”这个本应常态化的事?那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都不会劳动,没有劳动的概念,更没有劳动的实践,已经丧失了人本身的一些能力。比如有不少孩子到了大学不会洗衣服,不会自己做饭吃。只会把衣服放进洗衣机,点外卖。人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没有了。这是很危险的一种趋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现在本身孩子少,所以家里的家务活大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包揽了。另外,也是观念问题,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小,不用他们做什么,好好学习就行。就这样,孩子们躺在了舒适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就长大了,那些本应学会的劳动技能却没有掌握。
想想我们小时候,每天扫地、洗衣服、扛水、烧火做饭,浇水做菜,这些家务是每天必须完成的活。爸爸妈妈每天也是从早忙到晚,我们看在眼里,自然也受到了熏陶,知道每个人都是要勤劳地做事的,自然不敢懈怠了。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妈妈每天都是天蒙蒙亮就起来了。她起来后,首先就是把灶台从里往外,很细致地清扫一遍,每天都重复做这样的动作,并不会因为看上去没什么灰尘而少清扫一天。妈妈那种一丝不苟做事的态度那时候起就深深地埋在了我的心底。
爸爸在我心目中,更是一个劳动的楷模。在我记事起,爸爸从早到晚,一年到头都是在忙碌中的。爸爸在80年代初就自己日行百里到外地去拜师,学烧窑。很快就自己开了一个烧青砖、青瓦的窑。要经营好这个窑可不容易。在我记忆中,爸爸总是天不亮就出发去了窑厂,几乎每天都是天黑以后,甚至九十点后才会一身乌黑的回来。周末,我们姐妹几个也要到窑厂去帮忙,有时是拣瓦片,有时是做煤球,每一次我都觉得特别难熬,又热又渴,可是爸爸每天都要做比这个更苦更累的活,却从没有叫过苦。现在回想起来,我心头也是酸的,对爸爸是无比崇敬的。现在有人会问我,为什么写作什么的那么能坚持,这么能吃苦。我想说,这些跟爸爸当年做的事比起来,那是简单多了。
父母的言行总是能在儿女的心坎上留下印记,并转化为他们行动的力量。
所以,我常常想,我的孩子又能从我身上汲取哪些力量呢?每每想到这些,再累都不敢懈怠。除了家里的家务活,自己的工作、成长,我都要全力以赴。因为,我的言行,我的态度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的儿女。
从这个角度讲,劳动教育最好的做法是家长的行为示范。家长对待家庭的劳动态度,对待工作的劳动态度。
所以,我想,现在劳动教育的做法绝不仅仅是让学生炒菜拍张照,扫地拍张照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劳动的精神,以及未来劳动工具的创造等。
我们学校因为校长的高瞻远瞩,在治理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在上级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建立了一个近三亩的劳动实践园,取名为“本草园”。二至五年级的班级每班分得了一块实践基地。一开始,就种了一些中草药,发现成长季比较长,学生很难看见成果,于是就改为了种蔬菜。每到播种季节,每个班的班主任就邀请班上擅长种植的家长过来帮忙,和孩子们一起挖土、播种、浇水等。然后就是每个班自行照料,这个过程中,浇水一般是班上孩子轮流,但是施肥什么的,更多是家长代劳。到了收获季,学校会统一组织采摘节,义卖节,也有些时候,老师会奖励学生把果蔬带回家,自己烹煮,与家人一起品尝。
现在反思一下这些做法的得失。
首先要明确我们让学生进行种植的目的。
1.参与种植的全过程,了解每天饭桌上的蔬菜从何而来,进而更加爱惜粮食。
2.进行种植的实践劳动,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3.借助种植这个载体,开展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劳动与阅读、劳动与绘画、劳动与数学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针对这些目标,我们提出如下要求:
1.每一个劳动环节必须全班学生一起真实参与。居然要了解蔬菜成长的过程,那就必须每个学生每个环节都真实参加,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据了解真实的情况是,有部分班级并没有所有的环节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原因是学生不会,不要弄乱了,耽误了播种,另外,一个班50多个人,不好组织,容易出安全事故。所以,我知道不少班级的部分环节是家长代劳的。比如挖土、播种,不少班级只是派了几个同学去实践,大多数是家长种的。这样就违背了我们让所有学生了解蔬菜成长过程的初衷。
2.每一个环节要与哪个学科进行融合,提升学生的哪些素养,要有清晰的定位与安排。这一点我们是比较笼统的要求,教师执行起来比较随意,那学生能力的提升也就随意,不明确了。比如班主任是语文教师的,可能他更多的是与阅读、写作相关联。与数学、绘画、科学等学科的融合就很少。如果是数学教师是班主任,可能就与计算、估算、测量等有更多关注。甚至有些班级根本没有开展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活动,只是一味的种菜,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3.劳动的过程以及与学科融合的活动要有年段要求,不能只是一味的重复。我们的现状是没有年段要求的,只是从二年级种到五年级,如何让学生在这四年中有不同的收获与提升?这是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所以,还是那句话,学校的种植实践是育人,不是得到多少菜,那就不是看哪个班的蔬菜种得好,而是发挥了多大的育人功效。
劳动教育怎么搞?我们不能一味地在媒体上抢镜头,而是应该时时处处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学生,劳动教育能起到怎样最大效能的作用?只有心中有学生,我们的劳动教育才不会走偏走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