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帮她算过账,美国FBI称她可以做同行,她说,get这项技能你会很值钱
标题拆解:
1.标题类型:戏剧型+悬念型+利益型
(1)“马化腾帮她算过账,美国FBI称她可以做用行”—-这里主要是应用戏剧型的情节吸引注意力.读者会想:她是谁?能让马化腾帮她算账?她又怎么和美国FBI有交集?这个也太传奇了!
(2)get这项技能—-利用悬念,读者一定会想,这是什么技能,这么牛逼?一定很想知道,就会点开一看究竟
(3)你会很值钱—-这里采用了利益吸引,传奇的经历和技能跟读者又有什么关系呢?又会带给我什么好处呢?这里“你”跟读者关联,让读者有代入感.“很值钱”—-很直白,告诉读者可以获取的利益.
2.标题技巧:蹭热点+要点前置
(1)这个标题主要采取了两个技巧:马化腾—-是名人,全中国人都知道,这里是采用蹭热点的方式.
(2)“马化腾帮她算过账,美国FBI称她可以做用行”—-这个标题的前半部分明显比后半部分更吸引眼球,所以把这部分放前面,增加读者看到的几率,从而提高点击率.
「高质量的人脉,能让你少奋斗10年」
拆解:文案的第一句话设置了一个阅读钩子—-高质量的人脉,能让你少奋斗10年
(1)这个阅读钩子采用了叙述的方式,清晰地告诉读者,人脉跟奋斗的关系,其实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所以这个阅读钩子设置的不是特别吸引人.感觉不到有悬念的效果.(2)如果有一种不拼爹妈,不拼长相,就可以让你少奋斗10年的方法,你觉得会是什么?是不是可以类似这样改一下?
(3)其实这个第一句话,不太清晰到底是独立成段还是一个小标题?感觉都不太像! 它被放在中间像一个小标题,但后面又没有了其他的标题相对应;独立成段更不像.有点像图片的配文,但如果是配文又感觉怪怪的,文中其他图片也没有配文啊.
前段时间的毕业季发生了一件“小事儿”,对我触动很大:拆解:(1)“前段时间,毕业季”—-设置场景(2)“我”—-以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与读者的关系.
(3)“小事儿”—-阅读钩子,加了双引号的小事,让读者不禁好奇,这个小事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呢?是小事还是大事呢?
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位学妹,是人大新闻学院的学生,还没毕业就得到了很多企业邀约,其中不乏网易、阿里这样的名企。我佩服地说,你还没毕业就已经这么优秀了,惭愧惭愧。
学妹笑了笑,谦虚地回答说,也没有啦,毕竟手机里有500多个企业家,200多个媒体人的联系方式。拆解:(1)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利用数字,名企名称吸引眼球
为什么要讲故事?读者爱看啊!而且是身边人的故事,让读者感觉亲近.
(2)讲故事说服能力更强.
这个故事常见吗?不常见!常见的是大把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进名企简直是登天.
身边竟然有这种牛人?那一定要看一看她是怎么这么牛的!
(3)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出人们对某种能力的渴望—-是属于对读者情绪的积极高唤醒就是这么一件小事,改变了我对社交能力的看法。学妹高强的牛人连接能力,让我意识到,自己足足拼了4年才换来在职场赛道上竞逐的资格,竟然还比不上人家的起跑线。
拆解:
通过讲学妹的故事,让作者感叹4年奋斗还比不上人家的起跑线,引出人脉的强大
讲故事比单纯讲道理说“人脉很重要,没有人脉你干什么都很难”要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人脉的重要性,从而产生需求.
(1)讲故事更能感同身受,更易产生信任
(2)聊“我”,拉近读者的距离,使作者与读者站在一起,面对共同的问题—-人脉(3)设置阅读钩子吸引读者不断看下去—-提问-回复-反复——“小事”~(什么小事)~学妹得到多家名企邀约~(为什么这么厉害)~手机里有500个企业家和200家媒体的联系方式华为CEO任正非曾告诫年轻人说:年轻人要存本事不存钱,存人脉不存钱。没人脉做不成事情,没本事有人脉也白搭。年轻有限,可惜大多数人如我,总是聪明的太迟。拆解:引用任正非的话,进一步说明人脉的重要—-这里采用的是借力权威在职场上,从公司吸收平台和资源,让自己变得优秀是对的。但除了依附公司势能,还有没有一种更高级的玩法?有的。
那就是学会创造资源,创造人脉,自己给自己赋能。
拆解:设置阅读钩子—-提问-回复—-有没有更高级的方法?—-有,创造资源,创造人脉
提及人脉,有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混圈子”,然后一脸鄙视。搁以前我也会这么认为,没有硬实力的人才会去“混圈子”,这简直就是旁门左道!拆解:这里采用了形象类比的方式—-混圈子,一脸鄙视,有视觉即视感
但是,随着见识、阅历的增长,我才明白这原来是我的自我设限,运用人脉本身就是硬实力的一部分。人脉可以是成功后的结果,更可以是通往成功的途径。
这不是说努力不再重要,只是说,我们真的需要有更正确的努力姿势。所以,聪明人都会时刻警惕自己所处社交圈的局限性,主动选择去连接更优秀的人,把有效的人脉资源视为最宝贵的潜在资产、个人增值的最佳途径。而一个成熟的人,是不会相信“只要提高自己的价值自然会拥有人脉”、“经营人脉不如经营自己”、“牛人可遇不可求”这样的鸡汤的。因为人脉从来都不是坐等到的,而是寻到的和求到的。拆解:(1)创造金句:
运用人脉是硬实力
努力重要,正确的努力姿势更重要
人脉从来都不是坐等到的,而是寻到和求到的
(2)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多次重复表达要“主动链接人脉”,唤醒读者对主动链接人脉的渴望—-属于对读者情绪的积极高唤醒;
(3)但其实这部分是不是可以换成消极高唤醒呢?让人们意识到因为没有人脉错失了很多很多的机会,从而引发读者对没有人脉的恐惧,激发强烈的人脉需求.
(4)对某种东西的恐惧是核心痛点所在,如果采用消极高唤醒的方式,可以直接击中读者,产生我要我要的强烈需求.(5)积极高唤醒与消极高唤醒相结合,才能更快促进读者下单怎么寻?怎么求?怎么能快速连接这个世界上你想连接的任何一个牛人?是的,你没看错——连接这世界上你想连接的任何一个牛人,还得快。也许你会摇头,对于普通人这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有一个人却能帮你做到。她会用她的“神经历”和“神技能”告诉你:即使没有钱、没有人脉,普通人也照样能结交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甚至是非常非常牛的人,从而为人生打开另一种可能。这个人就是,诸葛思远↓↓拆解:设置阅读钩子—-提问-回复怎么链接牛人?—有人可以告诉你—是谁?-诸葛思远
没进过FBI,却被FBI称赞“同行水准”
拆解:
(1)小标题阅读钩子
(2)采用借力“FBI”权威,证明诸葛思远和能力.
诸葛思远有很多身份,清华大学、密西根大学校友,腾讯前员工,知名创投人……但这些身份和下面这个比起来,都不够酷!那就是——“FBI找人专家”。
为什么她会被称为“FBI找人专家”?用她的老板(马云的首轮投资人)的话说,这个这世界上几乎没有诸葛思远找不到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著名的6度人脉关系理论,指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通过六层以内的熟人链和任何其他人连接起来。但对于诸葛思远,6度人脉理论没有用,因为她最多3度就能搞定。大多数情况下,她只需要1~2层的熟人链,甚至无需任何熟人链就能快速找到需要联系的人,并和他们建立联系。随便分享几个她在找人方面的实例:经纬中国的创始人要她介绍2、3个优秀的腾讯产品经理做朋友,她飞速介绍了60个; 上级想摸清某世界级大会的幕后隐秘操盘手,不到2小时,她便挖出了这位敏感政商人物的名字、身份和地址。 副市长市委常委的老弟想找全国前50所高校所有理工科教授的联系方式,她用半个月,弄来3万人; 某次她自己需要寻找俄罗斯投资巨头尤里·米尔纳,这位“全球社交巨头背后的男人”十分神秘,每次签完投资协议就玩消失,他的公司DST连官网都没有,但她还是翻出了尤里·米尔纳的私人工作邮箱。迄今为止,她最牛的战绩是受国内出版商之托,历尽折腾飞到纽约州某偏僻小岛,去寻找花旗银行前主席、美国前财政部长Robert E. Rubin。已退休的美国官员非常难找。但她仅在半天之内就研究出他的行踪,并且在跨越两千公里后成功出现在他面前。只是,在递交书信之后,她被现场安保大叔叉了出去。后来保安大叔告诉诸葛思远,他曾供职FBI,是一名高级探员。大叔不仅对她的找人技能大加赞扬,还说她完全可以做他的同行,因为她用的追踪手法跟FBI天然地相同……这段神奇有趣的经历,后来成为诸葛思远“FBI找人专家”标签的由来。拆解:以上这么大篇幅,运用了几种方式,都在证明老师的能力(1)牛逼背景描述:
在描述背景里边又采用了借力权威的方式,比如清华大学、密西根大学校友,腾讯前员工,知名创投人…,利用名校和名企,和牛逼行业,老板马云这些来佐证老师能力的强大
(2)案例证明:利用数据提供了很多老师的牛逼例子,但这些例子只有讲述和大概数据,没有照片,没有细节,没有视频或音频,也没有截图等第三方证明,所以,这个案例证明说服力就不够,会让读者觉得这是真的吗?感觉像瞎编的.证据不饱满,顾客就会有疑虑.
(3)人设太厉害,又没有真凭实据,会让读者产生不真实的感觉.也会让普通人觉得这个应该很难学吧,老师背景那么强,那么厉害,肯定不是我们普通人能比的,我肯定学也学不会,就不浪费钱了
(4)虽然老师背景强大,不是小人物,但谁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厉害的.老师也肯定不是一上大学或一工作就会人脉搜索的!
她经历了什么?她怎样认识到人脉的重要性?她又如何学习到这项技能的?这项技能难不难学?普通人能快速学会吗?
如果能按照这样的行文逻辑去写,会不会更顺应读者的思路呢?
马化腾亲自给她算账,刑警特警也跟她学找人拆解:小标题设置阅读钩子
前FBI探员的赞美在当时仅被诸葛思远当成了溢美之词。她并未因此意识到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直到2年前,她的大老板因为她“需要帮他找谁就能马上找来”的人脉获取才能而大为吃惊,才让她开始对人脉的相关主题,尤其是“如何快速获取人脉”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并在公开场合进行演讲、分享。这些内容不但被新华社、中国日报、第一财经周刊报道,还被马化腾本尊写书钦点——在《分享经济》中,马化腾还特地帮诸葛思远算了一笔账:“截至2016年2月29日,「在行」成功约见最多的是诸葛思远,她已经以499/次的价格共进行了645次一对一线下面谈,收入已超过30万元。” 事实上,直到今天,诸葛思远都是「在行」上被约见最多、综合评分最高的专家(最新数据1422次),没有之一。拆解:以上也是采用图片和权威来证明老师能力
(1)马化腾的书,书中提到老师是在行的行家
(2)在行的截图
这里的证据有了书和图片,但为什么就不能更丰富一点呢?
(1)你可以直接翻到书的那一页截个图,给大家的感觉更有冲击力!直接发个书的样子,说服力仍然不高
(2)在行的截图显示老师评分很高,那为什么就不能发一些学员的优质评价呢?
一个评价截图都没有!1000+的人咨询过,就没人写评价嘛!你让读者还要自己去查嘛!
(3)老师人设太牛逼,但没有证据支撑,这样不走心的方式能让读者产生信任吗?来找她的学员什么样的都有:有初中肄业生,也有985大学的博导;有小网站实习生;也有著名基金的合伙人;有偏远县城的消防员,也有顶级跨国企业家的大公子;有克莱登大学的传销人士,也有哈佛大学的精英律师。甚至连边境刑警特警、公安局侦察员、反贪局检察官这些不是为人脉而来的人,也来向诸葛思远学习“找人术”……实践证明,很多学员都从她这里“顺利毕业”,比如: 今年年初,一位学员听过她的分享后,迅速套用方法成功找到一位福布斯排名前50富豪的联系方式,并在当晚得到了对方的回复,第二天对方甚至派了一位副总裁与他继续联系。 她的学员小骆驼如法炮制,几番曲折后终于见到了胡润百富榜上排名第44的刘益谦,向他当面递交了自己的诉求。她曾现场给学员出题——看谁能以最快速度找到某中型公司ceo的联系方式,现场46人中,有38人在30分钟以内找到了准确的联系方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之所以那么多人要跟诸葛思远学习“找人术”,是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互联网时代,你能连接多少人决定了你值多少钱。人脉获取不是一项关键技能,更是一种价值投资。
拆解:以上讲述了老师通过人脉术帮助很多人,有精英,有普通人,这一段的感觉是让老师落地,可能作者也意识到前面老师人设太高大,会让很多读者产生疑惑,这到底适合普通人吗?所以这里讲了很多普通学员的故事,但这里落地不够饱满.
(1)案例:只有数据,还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没有其他证据,太单薄,可信度不高;微信截图,学员朋友圈截图,语音或视频,或图片统统没有
(2)金句:互联网时代,你能连接多少人决定了你值多少钱。
诸葛思远说:“人脉有用这毫无疑问,但它究竟多有用?对此你的认识越深,获取它的动力就越足。”
所以这一次,诸葛思远来到了唯库平台,想为希望跟更多牛人接触并建立有益的联系的你,带来了12堂极具价值的“超级人脉术”。
是,找到牛人只是关键的第一步,还得跟牛人“勾搭”,建立联系,甚至是维护关系。别担心,诸葛思远会在这堂“超级人脉课”上全部毫无保留地教给你。
拆解:
阅读钩子—-提问-回复:怎么勾搭牛人—课堂教给你
阅读钩子—卖关子:老师会在课堂全部教给你
13堂精致视频课程可永久回看
现在购买,只要99元
(到底有多超值,请往下看)
拆解:阅读钩子—卖关子
就能跟女神诸葛思远学习最厉害的人脉打造术
点击下方按钮,即可订阅这套课程,你能得到什么?拆解:阅读钩子—小标题
13堂精致视频课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去联系一些特定的人,获得特定的需要以及帮助。但这些人远在我们的人脉圈之外。没有章法,多次辗转,只会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拆解:作者想让读者有代入感,但没有设置场景,达不到效果,只是干巴巴的描述,显得空洞.
可以多设置一些工作或生活,甚至学习中会碰到的场景,反映出人脉的重要
诸葛思远将会教你2000人亲测有效的独家找人秘籍,为你的人脉进阶之路打一个漂亮的前站。
拆解:想用数据,让读者信任,但这两千人怎么来的?有啥证据呀
三大板块,你将至少收获1连接牛人的能力:从0到100的人脉连接法则,帮助你高效获取任何你需要的人脉。2和牛人联动的功力:和牛人构建有效、健康的圈层关系,把“弱关系”变成“强关系”。3人脉变现的高境界:维护和深化既有关系的正确方式,实现人脉的高价值转化。
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每周更新1堂视频课,并且诸葛思远有可能会不定期与学员进行互动直播、邀请大咖分享。这堂课适合谁学?如果你经常被领导或者KPI逼着寻找客户和合作方;如果你求职时被HR莫名无视一怒之下要找到老板本人;
如果你的公司处于极速上升的轨道,急需大量优秀人才;
如果你的创业项目万事俱备,只差明智的投资人慧眼识珠……
那么你就会需要这堂课。
总之,所有渴望有效存储并利用人脉的人,渴望在人生中拥有更多机遇和贵人的人……都非常适合这堂课。拆解:设置场景,让读者有代入感,感到有需求
这里可以采用恐惧营销,直击痛点,讲明白不学人脉术会引发哪些读者害怕的不好后果 文章已经到最后了,一定要给读者非买不可的理由.
郎咸平在《圈子就是财富》里讲过一个例子:一知名公司的CEO到沃顿商学院参加演讲,他首先向大家提问:“你们读MBA的目的是什么?”并给出了3个选择:MBA的名声、圈子和知识。
大多数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圈子,然后还反过来问他:“你1953年毕业,到现在对你帮助最大的是什么?”他回答说:“就是圈子。” 商圈如此,其他亦是。 所以,无论你性格如何、是否踏入社会有没有钱、资源,有没有“混”到什么圈子
你都能创造人脉和资源,为自己赋能
拆解:利用权威再次引出圈子的重要性,激发购买13堂精致视频课程
可永久回看
现在购买,只要99元
你也能拥有“快速获取任何想要的人脉”这项神技
拆解小结:
(1)这篇文案的行文逻辑是:普通人要成功,要有人脉(挖掘卖点)—-有个老师可以教你快速找人脉(吸引点击)—-老师有何过人之处—-有多少人跟老师学?学会了能干什么?(产生信任)—-老师来开课—-你有人脉问题的话—-来听课(立即下单)
感觉整体逻辑不是很顺畅,换成:普通人要成功要有人脉—-人脉很重要,但很难拓展—-有个老师可以教你—-老师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适合谁—-谁都学了,结果怎样—-改变方法收益一生,老师要让更多人受益—-来开课—-不上课有哪些损失.
(2)整篇文案前半部分感觉好一些,从利用戏剧型+悬念型+利益型标题,吸引读者点击,到开头用讲故事的方式,和第一人称,拉近与读者的关系,吸引读者持续读下去.
(3)也设置了很多阅读钩子,吸引读者不断读下去
(4)后面的打造信任写得很单薄,证据很少,所以很难有很强的信任度.
(5)文案前面采用了积极高唤醒的激发情绪的方式,后面如果再采用消极高唤醒击中读者痛点,那下单几率会提高很多.
(6)文案的最后,可以加一些价格锚点,比如原价XXX,现价XXX,因为老师人设那么牛逼,卖99会不会太便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