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252672/3af6ad686aa02eb7.jpg)
油饼可能是全国各地,无论是汉族或者少数民族都喜爱的一种风味面食,北京人叫油饼,一般把它当作早点。老北京人吃油饼时会就着豆浆吃。天津人叫果头。其他地方,如山西、宁夏、福建等等也有各自风味的油饼。
早在文革年间,我还是学生,一行人到北京大串联。住在白家庄小学,说是串联。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游。那天我们到天安门旁边的南长街,有一家饮食在炸油饼。看着那金黄焦脆使我胃口大开,便用粮票和钱买了吃。那油饼一入口,牙齿刚咬,整个饼象爆炸一样,碎片从口中飞出,手都不及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后来当知青的时候,到弶港农场19连历练。当时食品十分匮缺。头几年吃山竽干、玉米饭。所以难得一次食堂炸油饼。是所有人的一大喜讯。在田里干活时老想着今天吃油饼,心情特别好。下班后便到食堂围着看炸油饼。后来好象改为早上了。
再后来到北京工作了好些年。能吃上油饼是非常平常稀松的事,想要吃分分秒秒钟的事。
北京油饼分两种,一种叫炸油饼,将锅里的油烧开,摊开的面饼,在油锅里漂上一会儿,一根长筷干净利落地给它换个面。翻过来的这面早已变成金黄色,看着就香脆可口。还有一种叫糖油饼。属于老北京风味。糖油饼讲究薄的地方酥脆,厚的地方软糯,红糖要满满地覆盖住,不要留白。红糖炸得掉渣,但是面却要炸的柔软,孔隙多。用手轻轻一丝,热气升腾,一口吃下去没有其他的地方的干硬口感,甜度刚刚好。
北京的早餐点非常多,小街小胡同的小饭店都有早餐买。但大部分是早餐出租的,就是饭店的正主不卖早餐。租给外地人来卖早餐,到九点多将餐具收拾完毕,正式的饭店开始对外营业。
在这些早餐点油饼是必备的品种之一。其他还有豆浆、豆腐脑等等。
我在北京多年,基本上都是在外吃早点,慢慢也喜欢吃糖油饼。一个月吃个几次。
无锡式的“油饼“也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鸡子大饼“
“鸡子大饼“ 曾风靡全城N年。可能现在的年青人很少吃,或者没有吃过。但在我们的年轻时代,可是主要的美食之一。
鸡蛋葱油饼又称鸡子大饼,是无锡传统名点,是一道以面粉、酵母、鸡蛋、葱等为主要食材制作的美食。作为地方美食及“无锡十大名点”之一,“鸡子大饼”的”鸡子“是指出鸡蛋,早年无锡人称鸡蛋谓鸡子,现今已经没有这种称谓了。而“大”字,无锡方言弗说大饼油条的“大”字音,其发音近似“dou”。将发过酵的小面团裹上糖猪油(含有微量的盐、葱花,比较多的糖、猪油),擀得薄薄的圆圆的,中间按个洞,放到平底的猪油锅里氽。等一面有些见黄的时候,同时将一两只鸡蛋(鸡子)搅碎后倒进沸滚的油锅中,乘势将油饼一个翻身贴到鸡蛋上,粘附了鸡蛋的油饼两面氽黄炸透,用铁钎捞起滴干油,用牛皮纸袋一装就可以食用了。
鸡子大饼咸中带甜,又有葱花的香味。吃到饼的边上是脆嫩的,不小心便掉碴到身上,油渍不好洗,吃到有鸡蛋处,柔和可口,回味无穷。在路上吃完全会满手沾油,用纸擦完,回家还得洗。
特别在那缺油少肉的年代,会有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美食了。而今天只有回忆的甜美了。
有意思的是有些老无锡,会自己带鸡蛋给店老板加工成鸡子大饼。可能是觉得店里的鸡蛋太小,吃起来不过瘾的原故吧!想来也是,同样的价格,总不能给你来一个大大的吧!
如果不加鸡蛋的油饼,则称为”光饼“,吃光饼的人也不在少数。
过去的“鸡子大饼”基本上是在大饼油条店做的。当年无锡有好多家大饼油条店。早上做4点多起来生火起灶。大饼油条到10点多便打烊。到下午3点多又开门做“鸡子大饼等。传统的无锡人有下午吃”点心“之说。下午孩子放学了,大人下班了,买个鸡子大饼,让店里象切”披萨“那样分几块给家里人吃,吃完后做功课的烧晚饭的人各司其职。
当今,吃这种传统的人少多了。年轻人觉得的油腻。老年人爱吃却觉得对身体不利,我有时嘴馋还会吃一次。
鸡子大饼除了在大饼油条店做,在有些著名的美食店依然存在,如无锡的穆桂英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