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BRMS(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问卷的时候突然会想到当年马教主狂吼型表演风格,有些时候会去八卦一些演员专访,提及融入角色,谈及会去近距离接触所要刻画的对象类型。为什么思维会这么跳跃呢?一起来看看BRMS的测评内容哈,里面分成了11项涉及动作、言语、意念飘忽、喧闹程度、情绪、自我评价、接触、睡眠、性兴趣、工作。每个项目分成了5级表征不同的程度。程度得分越高则症状越重。
当我们要接近于某些角色表达目标时,这样的量表行为其实就是个很系统全面的指引。在揣摩角色的时候,照着预设的程度,选择对应的行动,思维展现目标去训练,这算不算也是演员的修炼呢?
所以再思维展开一下,作为社会人,每个人也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远远比一个演员的任务要复杂。如何更好的胜任自己的角色,如果有这么一个行为量表做指引,是不是也是一件更加省力且事半功倍的事儿呢?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我们所承担的角色都可以被如此系统化的进行规划,但是在某些小范围环境下还是可以做这样的尝试,有此看,也是一件有意义且有趣的事情。
那为什么我一大早思维这么不着调呢?因为我需要面对一件类似的事儿,按着德西效应的自我理解,我大概率得努力挖掘精神奖励。唔,这么想想,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