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权威效应:打破盲从的幻象

权威效应:打破盲从的幻象

作者: 古冄 | 来源:发表于2022-06-15 00:36 被阅读0次

    所谓权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或者是“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

    书名

    权威效应,又被称为权威暗示效应,即一个人如果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威信,处处受人敬重,那他说的话和做的事情就比较容易引起他人的重视,并让他们相信,也就是所谓的“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从实验中分析得出的两种心理,恰恰是权威效应的最佳注解。在一次大学心理学系的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地拿出一个装有液体的瓶子(其实装的是蒸馏水),介绍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微的气味。然后,他请学生们挨个去闻这瓶液体,然后统计闻到气味的人数。结果,多数学生都认为这瓶液体有味道。

    本来毫无气味的蒸馏水,由于“权威专家”的暗示和引导,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有味道。这其中,一是因为人们认为权威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语言总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让自己有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二是因为人们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经常与社会规范一致,按照其要求做,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许。

    有权威暗示效应,就有过度迷信这一效应而产生的轻信、盲从现象。盲从就会出现反效果,使人难以有自己的思考和进步。权威指向的方向,对个人来讲,却并不一定是对的方向,一个人假如能有自己的主见,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兼听却不盲从,就不会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

    一个理性的人,必然是一个善于思考、有着探索精神的人。著名科学家惠更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因为不盲从、迷信权威,最终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是17世纪荷兰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在力学、光学、数学和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都有突出的贡献,是近代自然科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开拓者。

    惠更斯从小就潜心研究学问,早在13岁时就自己制作出了一台车床,16岁时就进入大学学习法律和数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并结识了大科学家牛顿,还于1663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第一个外国学员。

    惠更斯的最杰出的成就,在于首创了光的波动学说。

    对于光,世人皆能认识到其重要性,如果没有光,世界将成为一片黑暗。然而,光到底是什么呢?关于这一点,物理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从探照灯的光柱、平面镜的反射等例子,能推测出光就像高压水枪里喷射出的水柱,是由一个一个光微粒组成的。而另外一派认为,从石头扔进水中激起的水波中推测出,光是空间存在的“以太”的波动。

    当时正是17世纪下半叶,闻名世界的科学权威毫无疑问是牛顿,而牛顿支持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并用它来解释光的直线传播、镜面反射、界面折射等现象。牛顿的声望极高,在他的影响下,物理学界大多数人都支持微粒说。但是,惠更斯并不在其列。他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认为微粒说不能解释光学上更为复杂的绕射、干涉等现象,由此主张光是以太波。

    1678年,惠更斯在法国科学院的一次演讲中公开驳斥了以牛顿为代表的光的微粒说。随后,惠更斯很明显地成了不支持权威的少数派,而被众人孤立起来。但他没有气馁,更没有改变自己的思想,而是更积极地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在巴黎发起了一场关于光的本性问题的讨论,这一讨论极大地推动了近代光学事业的发展。

    1690年,惠更斯出版了《光论》一书,正式提出光波理论。他认为,从波源发射出的子波中的每一点都可以作为子波的波源,每个子波波源波面的包络面就是下一个新的波面。在此基础上,他发现了光的衍射、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解释了光在光密介质中传播速度减小的原因,画出了光进入冰洲石(是一种无色透明纯净的方解石,由于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能,被称为特种非金属矿物,主要用于制造高精度光学仪器,也被广泛用于无线电电子学、天体物理学等高新技术领域)所产生的双折射现象图像,使人们对光的理解摆脱了只在视觉上的认识,推进了光学研究的发展。

    屠格涅夫曾说:“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是的,一个人可以尊重权威,但绝对不能迷信权威,唯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思考,敢于质疑,才能成为真正心智健全、不盲从轻信、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权威效应:打破盲从的幻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go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