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非常感慨的事情。一个初二的孩子,从X省转学来北京。这里没有写具体的省份,是因为不想引起地域之争,是高考大省,但又不是最最地狱级别的。这个孩子以前的学校给他们留大量作业,背记作业非常多。以地理、道法为例,整个课本几乎都要背下来,录视频发给老师;分小组,抽查的时候不会背,全组罚抄。所以孩子除了完成作业,几乎没有时间干别的了。不少父母挺高兴,觉得老师抓得紧、基础打得牢。
这个孩子来北京之后,当然也跟着大家开始刷题,这个以前成绩不错的孩子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经常刷着刷着题目就哭起来,父母询问原因,孩子说,“这些题目我看起来好像都会,课本上好像都有提及,但我就是做不对”。同一批转学过来的孩子不止一个出现这样的现象。(当然有人会质疑北京的试卷难度。不用质疑,以你的说法为准。)
把时间用来背记,能不能提高成绩,肯定能,因为时间花哪儿,哪儿好。但是这种提高有没有天花板,绝对有,因为所有时间用来背记,时间的边际价值越来越低,直至为负,更为重要的是,没有时间干其他更有价值的事情了。
以地理为例,把课本背来背去,这样学的是月球的月理,不是地球的地理,不如自己梳理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如花时间出去旅游、郊游或玩耍,在玩的过程中,观察水的流向、山的纹理、植被与动物,留心捡到的石头、小溪的漩涡、气温的变化和人们饮食的差异;不如去看纪录片、书籍和参观博物馆,也许孩子就能发现原来美洲以前没有蚯蚓,土地品质不高,原来我们古人的蔬菜水果在有丝绸之路之前也少得可怜;原来我国古代的天文尽很发达,但是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天文学;原来地理和历史是如此紧密的联结在一起 ……
把书本背得滚瓜烂熟,除了刷题别的书什么也不看,数学不敢妄言,但是地理、历史、道法是绝对学不好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成绩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文章摘自微博:顺水_而来,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