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端木家达
![](https://img.haomeiwen.com/i19034569/6721a53c3937ad52.jpeg)
平时在看历史题材电视剧或电影时,经常会听到一种武器名字叫“红夷大炮”,尤其是明清时期战争题材,有关“红夷大炮”描述会更多。开始,我对炮名并不太理解,只看到是一种炮,发射过后炮口冒浓烟,不知它为什么叫“红夷大炮”?
依据《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黄一农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2年6月)解释,所谓“红夷大炮”是指欧洲17世纪制造的前装滑堂加农炮,“红”是指制造这种炮欧洲人的毛发或所穿制服颜色,夷”是汉族人对外族一种蔑称,红夷大炮即是荷兰人(同时也包括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制造的前装滑堂炮通称。
公元1619年,明朝与当时的后金部队在东北爆发了萨尔浒之战。战争结果令人大所失望,拥有火枪、火炮等热兵器的强大明军被使用冷兵器后金(清军)部队打得大败,去进攻萨尔浒四路兵马几乎全军覆没。
萨尔浒之战是明清以后数十年战争分水岭。明朝战败后,以徐光启为代表有识之士主张变革,学习西方的技术,研究制造先进的战争武器“红夷大炮”,用来武装明军。于是,他们通过澳门的传教士邀请到葡萄牙人帮助朝廷制造大炮,聘请葡萄牙教官,训练明朝官兵使用火器 ,仿照西方建立起适合炮战的军队。
经过数年的努力,葡萄牙人训练的近代洋枪洋炮队已具备了一定的战力。正当朝廷要把这支部队派往东北战场与后金的部队作战时,明军中掌握这支部队的将领投降了后金。叛将把朝廷多年培养的人才以及制造大炮技术全部带给了后金。
投降的叛军不仅带走了武器装备和技术,而且在军队中也产生了蝴蝶效应。受他们的影响,明军中那些对前途悲观失望的将领纷纷叛逃到后金部队中去,这些就进一步加速了明王朝的垮台。
得到了明朝叛军带过去数百门红夷大炮、使用这些大炮技术人员、训练有素的洋枪队,后金的部队如虎添翼,战力大增。在以后与明军的战斗中,屡战屡胜,自此以后,明军就一蹶不振,节节败退,直至明朝的最后灭亡。
诚然导致明朝灭亡有着多方面因素,但“红夷大炮”在满清政权推翻明王朝统治历史进程中无疑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注:①参考百度百科②参考《凤凰周刊》第807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