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游青岛劈柴院

作者: 雅各的祝福 | 来源:发表于2019-07-25 08:47 被阅读0次

            今天想出去走走,因为好长时间都没去过中山路了,所以决定去中山路,其实也是冲着劈柴院去的,想去的想法憋了好久了。早上10点多从龙湖滟澜海岸乘761路公交行约五十分针到市政府,然后换乘地铁3号线到青岛火车站,出站后沿着海边溜达到中山路。远远地,两座并排整齐的典型德式教堂矗立在那,拾坡而上,方块石头整齐排列地上坡路,两边建筑很有特色,不像什么火柴盒,方块盒子,很快天主教堂近在跟前。套用俗语来形容,宏伟、高大,肃穆,十字架高高立在屋尖,庄严,让走近的人,心里充满了虔诚。

    中山路上的劈柴院大门

            教堂前的广场上,拍婚纱照的新人特别多,可能他们都想得到神的祝福吧,虽然近看婚纱、礼服都那么的脏、乱,但新人们脸上幸福的表情衬得那么美,让我也忍不住心里暗暗羡慕。走到教堂跟前,我静静地站在那,仰视,心怀虔诚。遗憾的是锁着门,不能走进教堂,很想进去感受,看看是否有我想要的那种心灵的东西。

            从教堂广场下来,逛了几家店,实在不愿意再看了,直奔目标——劈柴院。

    劈柴院里的指路牌

            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叫做“民以食为天”。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考据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吃占了绝大多数,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应有尽有,并且蒸焖烤炸花样百出。青岛的劈柴院曾经就是一处吃货的天堂。

    劈柴院里的小吃

            劈柴院位于青岛市南区中山路商业圈,是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天津路包围的街坊,其实劈柴院有个路名叫江宁路,德国占领青岛后,于1902年修建了此路。据记载,过去江宁路的主街上多是酒馆、饭店,除有元惠堂、李家饺子楼、张家坛子肉,多数是一些不起眼儿的小饭铺、糖果店、书场和游乐场,北街则是卖熟肉的,有德州扒鸡、福山烧鸡、南肚、酱肝等。论小吃,这里的锅贴、炉包、馄饨和豆腐脑最为有名,也最抢手。市民们来逛劈柴院,都是一边看着一边吃,一边吃着一边逛。

    土老爷饮品店

            沿着中山路,一路向北,行走约二百米,就看到劈柴院在马路的对面,门头上可见“劈柴院(1902)”几个大字。从过街天桥上看,劈柴院的外面沿街,有许多店铺,可谓多种经营,但还是饮食店居多,如重庆小面王、多味米线、春和楼饺子等。我进了一家店名为“土地爷”的糖水铺,店家主营饮品加特色小吃。我看了一下菜单,食饮大致有三类:一是只限堂食的精品饮品,如招牌姜撞奶每杯13元,香滑双皮奶每杯12元,香滑炒蛋奶每杯10元。还有芒果西米露、椰汁西米露、各种茶饮等。二是甜蜜滋补糖水类,品种有木瓜银耳牛奶、玫瑰银耳牛奶、香滑芝麻糊、牛奶雪燕、椰汁糯米芒果饮、桃胶银耳雪梨等,价格五至十元不等。三是特色小吃类,多是西餐,也有少量中餐。西餐像咖喱鱼蛋、芒果布丁、鸡蛋布丁、芝士波波肠等,中式小吃有卤香鸡爪、凉粉等。除此之外,还有水果缤纷果捞、芒果缤纷;酸奶水果等果捞。

    土老爷茶水铺的菜单

            我要了一杯姜撞奶,一边品尝,一边和闲着的服务员聊天。从服务员的口中得知,姜撞奶是一种源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传统美食。味道香醇爽滑,甜中微辣、风味独特且有暖胃作用。关于姜撞奶,曾有个有趣的传说,从前,在广东番禺沙湾镇,一个年迈的老婆婆犯了咳嗽病,后知道姜汁可治咳嗽,但姜汁太辣,老婆婆无法喝下去,媳妇不小心把牛奶倒入了盛姜汁的碗里,奇怪的是过了一阵子牛奶凝结了,婆婆喝了后顿觉满口清香,第二天病就好了。因此姜撞奶就在沙湾镇流传开了。

    一家叫“街里”的客栈

            从外面看,劈柴院确实不太显眼,可谁知道,门外是大千世界,可走进去,门内却别有洞天,店铺林立。装饰多仿照从前的样子,虽然人是现代人,总有那么点早年的味道。劈柴院的过去是辉煌的,是个门类齐全的市场。40年代《青岛晚报》设有“劈柴院”的栏目,每天报道这里的新闻。老青岛人几乎没有没去过劈柴院的,外地来青岛的也多去劈柴院。在老青岛,在中山路,劈柴院的热闹是出了名的,许多南来北往的客商也时常住进这里,为的就是享受一下这里的“码头文化”。

    柜台后面的小伙在专心玩手机

            走进劈柴院的门洞,地方虽然不大,两边却摆着许多摊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右手边的老长沙大香肠、泰式烤榴莲,让人顿感劈柴院不仅是青岛的,也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接着看到的是网红拉丝热狗棒,黄色、粉色的居多,摆放整齐,经营者是一位年轻的女性,摊位前转着的消费者也多是年轻女性。左手边有泰式炒酸奶,招牌旁边的广告语“好品质源自好酸奶”非常醒目。叫做“老北京雪梨汤”的摊位前坐着一位英俊帅气的小伙,穿着红色的羽绒外套,玩着手机;大概是冬季的原因,摊位前几乎没有客人。

    琳瑯满目的小吃

            过了门洞,就是江宁街了。街道狭促,两旁的老楼,虽然墙体已经斑驳,可仍掩盖不了这里曾留下过的异国风情,也掩盖不住这里曾经的辉煌。我沿着江宁路转着看了一下,劈柴院的商家店铺所经营的大致有餐饮、客栈和工艺三类,其中最多的是餐饮。具有青岛特色的多是海鲜,有如海鲜烧烤大排挡、李家海鲜饺子楼、劈柴院火爆铁板鱿鱼、鲅鱼水饺、满满海鲜特色小吃、尚香蟹黄汤包等,还有鼎鼎溢香、劈柴院高家锅贴铺、张家坛子肉等经营家常菜的饭馆。引进外地的多是小吃,像掴足臭豆腐、五谷印象爆肚、武汉三鲜豆皮青岛总店、昆虫宴、蒙古大串、韩国炒年糕等。户部巷烤面筋是比较火爆的一家,摊前摆着的面筋串色泽诱人,摊前围着很多人,食客们在一个劲的夸着好吃。由此看来,一个火爆的街头小吃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吸引人的卖相,有能让顾客吃完流连忘返的味道。妻子和儿子各吃了几串掴足臭豆腐,我只是浅尝辄止,吃了几片就作罢了,味倒也不错。

    江宁街烧烤摊

            根据多年的观察,春,夏,秋三季的劈柴院里游人如织,尤其是旅游旺季,人流更是熙熙攘攘,热闹无比。冬天的劈柴院,因为游客的减少,而变得少了几分热闹,却多了几分市井的烟火气。我们来的时候又不是饭点,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游客来到此处,也只是观看照相的多,而真正吃饭的却很少。那些专门来此品偿传说中最老青岛的味道的人,却往往也是悻悻而归,因为现在在劈柴院经营的商户绝大多数是外地人,青岛本地人是少之又少,外地人绝对做不出青岛味道。

    蒸海胆

            这时,有一个韩国的旅游团来到了劈柴院,一行二三十人,有男有女,大多是老人。女的围着一个个的摊位仔细的观看,男的有人在照相,有人在三三两两的说活。这个团队的出现,使这些闲得百无聊赖的摊贩们很是兴奋,他们扯着嗓子喊着不知什么意思的韩国话,吆喝得很起劲。顿时,整个臂柴院显得热闹起来了。但十几分钟后,这些韩国人走了,这里又恢复了先前的寂静。

    劈柴院的各式摊位

            倒是有家豆腐脑店的生意一如既往地红火。原以为过了正餐点儿,这里就关门了,没成想还是有不少人在此就着肉火烧,喝豆腐脑。窄小的店内,三五人一坐,竟也显得满满当当的。环顾四周,这条不长的老街上,那些老店或转卖,或关门。现在还开业的也不多了,这些百年的老店少有人进去,倒是门口那些琳琅满目的各地小吃,吸引了不少游客,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种无奈。

    劈柴院街景

            除了餐饮,还有许多客栈,在江宁路南街有星程宾馆、艾格文化客栈等,江宁路北街有麦子的旅社等,还有青岛街里客栈、民俗风情客栈等都很有老青岛味道。位于江宁路正街的龙门客栈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门前的对联及两旁的广告语,对联的上联“龙门古道何处寻”在门的左边,旁边青砖墙上的红字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最后的“争”已经脱落;下联“客栈无处不江湖”在门的右边,旁边的红字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最有特色的是江宁会馆,在这里可以住宿,可以用餐,如果赶巧,还能观看文艺节目。江宁会馆的全称是“江宁会馆演艺餐厅”,正门是江宁路10号,门上有一幅对联,上联是“劈柴老院影剧曲艺贯五岳”,下联是“江宁会馆通汇湖海纳百川”。演艺餐厅每天演出两次,上午是十一点半至一点,下午是五点半至八点。演出的节目有快板、相声、西河大鼓、民族器乐、流行歌曲等,有时还安排吕剧、柳腔、茂腔等山东地方戏曲,川剧变脸和京剧等也不时出现在节目单中。

    江宁会馆的节目单

            在这里,商业和娱乐,演出和消谴,是那么和谐的结合在了一起,是那么的天衣无缝。

            据说,过去的江宁路10号就是一座娱乐大院,有一家电影院叫大光明,周围有永安、共乐等几家茶社。“戏法大王”王鼎臣,外号“王傻子”在此演过,新凤霞在西大森的演出空闲时,还独自跑来为“王傻子”帮工。后来很有名的一些艺人,开始都是在劈柴院里崭露头角。如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 1932年,年方18岁来青岛闯江湖,与刘宝瑞搭档,演出了《对对字》、《大上寿》 等段子,很受欢迎。后来,他成了相声大师。1984年他来青岛出席会议,专程到劈柴院寻访旧地。山东琴书演员商业兴与关云霞结婚后来青岛也曾在劈柴院演出,后称为“东路琴书”代表性演员,解放后参加全国曲艺会演,1959年重回青岛,任青岛市曲艺团副团长。还有评书演员葛兆洪、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曲艺世家刘泰清等等,也都曾在这里练过摊儿。

    龙门客栈前的摊位

            我们在江宁会馆要了几碗酸汤馄饨,每碗15元,价格比李村高了许多,份量和味道却比李村的差了许多。

            劈柴院里的工艺品店不多,店面也不大,却很有特色,大多集中在江宁路南街。紧挨着的两家是“陶笛乐吧”和“青岛印象”,门面都是实木条装修。不同的是,“陶笛乐吧”用的原木色,而“青岛印象”则是较深的褐色。“陶笛乐吧”从外观看有些陈旧,但店内却很温馨,主营各种民族乐器。大门上方悬挂着黑色的门头牌匾,牌匾的周边是简洁大方的金色边饰,中间四个金黄行书大字“陶笛乐吧”,下方还有四个小字“劈柴院店”。旁边就是“青岛印象工艺品店”,对面不远处是“老街里民俗风情馆”,大门紧闭,今天显然没有营业。

    陶笛乐吧的门面

            在劈柴院逛了一阵,吃了几样小吃,看时候不早了,就出了劈柴院。沿着中山路一路向南返回了栈桥海边,乘305路公交行约一小时,到汽车北站时天已经快黑了,换乘941路公交,十多分钟就到了龙湖滟澜海岸。

    张家坛子肉

            始建于1902年的劈柴院,或许对于外地人而言,只是一条小吃风情街而已。然而在青岛人的眼中,这里不仅是青岛市井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一处留下无数人记忆的街道。这里是外地人眼中劈柴院,也是青岛人心中的江宁路。说起这里,不少人对它是又爱又无奈。爱是因为,这里曾经代表着中山路上青岛最权威的美食和最地道的老味道。无奈是因为,现在的劈柴院,真的只剩下情怀以供人怀缅。

                        记于2019年1月26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节前游青岛劈柴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tb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