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只有四五种、最多五六种,重量仅为几市斤左右的蔬菜包68元起……
一个只有几个苹果、几个丑桔、最多再搭配一两个火龙果的水果包98元起……
就这,还得在整个小区为数不多的几个群里,对着手机屏幕,不错眼珠儿的触着“接笼”,才有可能,我是说有可能,而不是参与“接笼”的所有人,都可以买得到。
如果您足够幸运,成功抢到了“蔬菜包”、“水果包”,您还得需要一点点的小耐心。
有可能是一两天之后,甚至两三天之后,才能盼到那份“走在路上”的蔬菜和水果。
这就是俺们这个东北小城,被困在水泥房子里,已经被“静态管理”达五十多天的绝大部份人,真实的生活状态。
暂且不论这有点小贵的物价,您是不是买得起,单论能不能买得到,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
抛开这份暂时抑郁,想想以前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情不自禁又让我心生了许多欢喜。
从大学毕业,开始挣工资以来,一路与周围有可比性的朋友、同学、战友比较,俺既不是挣钱最多的人,也不是攒钱最多的人,但一定是花钱最快的那个人。
俺不光只知道花出去的钱叫钱,还知道什么叫财散人聚。
眼看着屁股后面的那几个人,虽然外貌特征有风吹日晒、蚊叮虫咬、略显蹉跎的痕迹,但经过仔细辨认,与年轻的时候相比,除五官和身形略有不同之外,神态确永远不会再有改变的可能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发小开始,臭味相投的一干人能够走到一起,一定会走在一起的道理和理由。虽然,有大浪淘沙,越淘越少之说,但是,出局的,基本上都属于自己掉队的。
没有办法,成年人的路都是自己三思后的选择,旁人爱莫能助。没有谁能够淘汰谁,只是自己左右了自己,才能让自己出局。
用经济学的理论解读,由于受用我钱财的群体还算比较稳定,得到的结论就是我的消费习惯还算比较理性。
民以食为天。
60块钱虽不算什么,但也不是谁都能够一开始挣工资就能挣到的数目。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时候的美好,就是随着性子,把自己兜里的钱与最铁的哥们儿共同分享。
最实在的分享模式真不用猜,下馆子、上饭店,借凭这六十几块钱?想都别想,咱得细水长流,不能“有柴一锅有米一灶”胡吃海喝。那不符合咱还有一个正儿八经的研究宏观经济的专业身份不是。
隔三岔五地弄瓶二锅头,整两罐头,叫上三五好友,趁着酒兴,吟两句郭小川、臧克家那让我们血脉贲张的诗。那《团泊洼的秋天》、《有的人》,至今,刻在脑子里的一字一句,还能倒背如流,没有随着那六十度的老白干的酒劲儿给忘了。
挣到600多块钱的时候,终于到了可以去小吃铺大吃一顿的水准了。桌子上面敞开心扉,下了桌子争抢买单的还是那几个熟头熟脸儿的面孔。酒劲儿上来也好,端着茶杯也罢,反正那些不可能入流的这体、那体,是不可以出现在这么正经人堆儿里的。
想都别想。狗屁不通的东西,到什么时候都拿不到台面上来。尽管我们的面前的小饭桌子虽然小,但想亵渎一下下也是不可能的。
难得的是,这一干人虽偶有掉队,但有情可原。毕竟大家都懂山高路远,比脚更长的路,还很长很长。
只有人的潜能才是可以无限地被激发的。所以交人要趁早,溜须也要具备一点儿战略性眼光。
不打一些提前量,现用人现交,总是有过于现实之嫌。
如果以上的这一点儿归纳,要放在头一二十年就运用自如的话,我还可以把钱花在更物有所值,甚至还有超值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