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学接到萌小妞,她兴高采烈的说:妈妈,我科技画获奖了,二等奖啊,小朋友兴奋的扬了扬手里的奖状,我扫了一眼,嗯了一声,作为回答。
小朋友不乐意了:妈妈,你怎么跟我爸一样,跟你们分享我的进步,你们都没反应?
我:你要我们怎么反应啊?
萌小妞:你们不应该很开心的样子吗?起码要表扬一下我呀?
我……,学生好好学习,这不是你的职责吗?
萌小妞不满的嘟囔:真没劲,别的孩子考了好成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爸爸妈妈都很高兴的,还动不动给点小奖励呢!
……
这好像的确是事实,我和李先生在潜意识中总认为:学生,你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嘛,做好了不是很正常的吗?还要什么奖励?!做的不好,那才不正常的!
仔细想想,我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意识,大约是源于我原生态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在我们的学习上,父亲是出了明的严厉,小时候,每次假期结束的时候,我们姊妹们围着桌子站成一排,桌面上摆着我们每个人的假期作业,父亲一张张仔细地检查着,我们静静的站着,大气不敢出,谁要是马虎、粗心的做错题或者应付作业,肯定要被父亲狠狠地批评,甚至无情的撕掉的。
记得上初中,有次期中考试,我考的出奇的好,学科总分成绩是全年级第一,各分科成绩都在全年级前5名内,那应该是我学生生涯中最骄傲的一次考试,拿了那么多奖状,心里美滋滋的回到了家,我兴奋的跟父母炫耀着,谁知父亲接过就看了一眼,丢在桌子上,很平淡的说了句:甭骄傲,要一直能考这样才算本事,当时高兴的劲头一下子没了,默默的拿起所有的奖励,回了房间,同时也认同了父亲的观点:作为学生,努力学好,就是你应该做的,做好了,不必骄傲。
只是当我成为母亲后,在萌小妞的教育中,这种认知已经渐渐不能满足她了。
之后,我跟一个好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她说:奖励还是要有的,现在的孩子想法多,很注重自我的肯定,是要有一些目标确立以及达成后的肯定和鼓励的。上次考试时,孩子跟她说:妈妈,如果我考的比较好,你要带我去星巴克喝咖啡,她想也没想就答应了。结果考试出来真的挺好,她就兑现承诺带着孩子去了,孩子本身并没喝多少,但是在孩子的心里,那样的环境和感受是她对自己的奖励。
你瞧,有时候,自我的激励和肯定,的确是坚持一种良性习惯和行为的最好方式。
看来我的确得改变下我的认知了,最近在琢磨怎么激励员工的话题,正好可以好好的学习了一番,在职场中,员工可以分类四种类型:
一是主观意愿高、个人能力强的人;
二是主观意愿高、个人能力弱的人;
三是主观意愿低、个人能力强的人;
四是主观意愿低、个人能力也弱的人;
对待每一种不同类型的人,激励的方式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第一类主观意愿高、个人能力强的人,适合用目标设定来激发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请他参与重要的任务或者决策,当完成目标时给予一定的荣誉激励,树立为榜样,引导其他人来学习和效仿;
第二类主观意愿高、个人能力弱的人,适合的激励方法是用物质激励,加强方法的培训,多关心过程的进展现状,并给予建议和指导,用一些实质性比如说金钱、礼品,来肯定他的贡献和价值;
第三类主观意愿低、个人能力强的人,适合用情感激励,学会聆听他们的意见,一起寻求改善的办法,给予充分信任来增强他的自信心,并通过赞美和表扬来肯定他的付出或行为;
第四类主观意愿低、个人能力弱的人,应该采用的激励方法用物质和目标激励,多进行观念上的宣导和沟通,加强理念认识的统一性,并确立具体明确的回馈,来激发或者鼓励他为目标而坚持的信念。
想来确实有些道理,管理和教育本身就是想通的,这些理论用于孩子,也是很管用的。
以后对于萌小妞,在谈奖励之前,我先好好分析下她对要做的事情的意愿和能力吧。
想到这些,还是有点小窃喜的。
了解每个孩子,了解他们的想法,学会鼓励他们,满足需求,不仅仅是表扬几句,这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且行且修练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