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彷徨之刃》有感

作者: 蚁民 | 来源:发表于2024-05-20 23:29 被阅读0次

    上周末登陆院线的国产电影《彷徨之刃》,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早在4年前就拍摄完成。虽然上映时间比较晚,但影片的主题和内容非常“应景”——涉及到的未成年人犯罪、以暴制暴之类的社会话题,正好与前段时间发生的三个初中生杀死同学并埋尸的案件“遥相呼应”,后者一直被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网络上的喊杀声不绝于耳。

    和题材类似、同样推迟好几年才在去年底上映的《涉过愤怒的海》相比,《彷徨之刃》不仅从剧情编排到人物塑造都更接地气,更忠实于原著,而且在声讨未成年人犯罪方面也更有力度。

    影片既没有避重就轻,也没有隔靴搔痒,更不会把脏水泼到受害人身上。不像某些影视作品,有意把受害人塑造成自轻、自贱甚至自虐的形象,变相为凶手开脱——是蛋自己裂开了缝,苍蝇才会去叮的。

    现实生活中难免有一些脑回路比较特别的人,一看到女性在公共场合被性骚扰的相关报道,就认为是她们穿着暴露或者行为不检点所致。要是被骚扰的对象恰好是他们自己的亲戚朋友,不知道这个异于常人的脑回路会不会因此发生改变。

    正如有人在评论电影时提到,受害人穿的连衣裙太短,还没过膝盖,影片在衣着设计上存在问题。这未免过于吹毛求疵,片中的受害人穿着简单大方的白色护士裙,背着肉粉色的书包,完全就是普普通通的学生模样。

    我在观影时,倒没纠结受害人裙子的长短,只关注她的父亲在复仇路上能走多远。毕竟王千源饰演的父亲和女儿处于相依为命的生活状态,一旦女儿没了,他也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和盼头。

    作为普通的建筑工人,他没有那么多对付坏人的手段和本事,就是凭一腔孤勇,再加上对凶手的愤怒和复仇的欲望,不顾一切地把自己豁出去,不给自己留后路,更不给凶手留后路。

    要是凶手是普通的成年人,他根本不需要自己动手惩罚他们,光靠法律程序就能让他们以命抵命。但凶手偏偏是未成年人,法律的惩罚力度相当有限。就连办理案件的警察也感叹,犯罪哪管大人小孩啊,都是TMD坏人。这些坏小孩不管判多少年,都抵不了他的恶。

    影片中王千源的台词更是振聋发聩,“法律会制裁他们,也会给他们机会,等他们过几年出来,结婚,生子,当个好爸爸,可是我女儿呢?我女儿还能活过来吗?”这应该也是那些有类似遭遇的父母最痛苦纠结的地方。

    并且和同类型犯罪剧情片相比,影片节奏较慢,情节也不跌宕起伏,一开始就告诉你凶手是谁,没有故弄玄虚,真正做到了不悬疑、不反转、不夸张、不炫技。

    就连王千源的表演都十分克制内敛,不仅没有突出自己以往的硬汉形象和不凡的身手,还刻意减重几十斤,再配上沙哑的嗓音,用代入感极强的方式塑造出一个愤怒、憔悴而又疲惫的父亲形象。

    客观地说,在追凶路上,他并不占有体力和装备上的优势,更没有提前制定什么周密的行动计划,不过就是根据“线人”提供的消息,立即追到凶手藏身的地方。但在年轻气盛的凶手面前,他不是被打趴下,差点丢了命,就是体力不支,把人跟丢了。

    要不是阴差阳错从凶手的同伙那里抢到一支枪,他最后连把凶手打残的机会都没有。喜欢动作爽片的观众看到这里一定会特别失望,这部影片不会带给你复仇的快感和打击坏人的爽感,只会让你和那位痛失爱女的父亲一样充满愤怒和不甘。

    虽然影片的结局并不“完美”,复仇的父亲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治问题仍然在困扰着那些受害者家庭。他们也许不会像王千源饰演的父亲一样,在现实生活中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来为受害的孩子讨回公道(那样只会导致双输的结果),但他们会对法律失望,会比一般人更加没有安全感。

    如果我们不站在他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会像原著小说的作者东野圭吾所说,“这不是事不关己的事,某一天你或许就会成为书中的主人公。那时,你手中的刀刃会指向何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彷徨之刃》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wo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