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了一张周杰伦的演唱会门票,价值2000元,可是就在演唱会开始的前一天晚上,你弄丢了门票,那么你还要再买一张票去看演唱会吗?或许你就要考虑下了吧。如果你弄丢的不是门票,而是2000元人民币,那么你还要去看周杰伦的演唱会吗?去,当然去。
为什么失去的是同等价值的东西,却做出如此不同的选择呢?这是因为我们把购买演唱会的钱和丢掉的钱放到了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面了。
人们在脑海中,丢失的2000元人民币被放到了储蓄账户中,丢失这部分资金并不会影响演唱会门票的心理账户。而再购买一张2000元的门票,演唱会门票的价格就升至了4000元,超过了人们预期的心理账户,人们当然不愿意。
概念: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由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小至个人、家庭,大至企业,我们会为每一笔钱分门别类地建立一份心理账户。
为爸妈购买保健品的支出被放到了亲情账户,为孩子的培训支出被放到了教育心理账户,购买演唱会门票的支出被放到了消费娱乐账户。
影响
心理账户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决策。
1.不同来源的收入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
某一天,你花2元钱买了一注彩票并中了100万元。这笔钱该怎么支出呢?据统计,大部分中奖的人会把这笔钱很快挥霍完毕。同样地,你辛苦工作一年,年终发了100万元的超额奖金,那么你会怎么支出这笔收入呢?你会把这笔钱全部花光吗?我想,大部分人是不会的。因为人们把中彩票的钱放到了可以任意挥霍的心理账户中,而年终奖金则被放到了工作回报所得的心理账户中。
2.对不同数量的收入采取不同的态度
年末将至,你想:父母辛苦了一年,给父母5000元钱让他们买点自己想买的东西吧。等过几天问父母都买了点什么,父母却说,家里什么都不缺,那5000块钱给你存起来了,你哭笑不得。为什么呢?因为父母把这笔大额收入放到了储蓄的心理账户中,那你应该怎么办呢?既然大额收入父母舍不得花,那么就平时不定地给父母几百块钱吧,这样,他们就会把这些小额收入放到自己的生活消费的心理账户中了。
总结
人们会把不同的钱分门别类地放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不同来源的收入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人们对不同数量的收入也会采取不同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