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唐朝诗人握个手》阅读笔记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唐代的诗歌创作者有如此大的动力不断去打磨作品,不断“卷”出新高度的?
就其缘由就是这人才的选拔制度——科举。
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这和产品对于市场需求的原理是一样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更何况是影响文人跨越阶级的晋升之道呢。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诗赋考试的第一题就是格律诗,它最流行的考法就是五言六韵十二句六十个字,而且考生们创作的诗中押韵的字必须使用题目中要求的字。
于是举子们在这有限的范围内不停地“内卷”,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许多读书人才会把更多的精力花到文艺的学习上去,也刺激了他们潜心钻研诗家三味、以期一举登第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诗歌技艺的普遍提高。
作者在本书中对于唐朝诗人的解读,很大部分就是从科举这个角度。
这些参与考试的士子们的科举生活和喜怒哀乐之情,也都呈现在他们的诗作和文章当中,也正是因为有了科举生活,才会有文人们在及第或落第后的宴集盛会、赋诗作序饯送的诗文。
这也是后来苏轼反对王安石科举考试的改革的原因。
试想,曾经的“文学取士”变成了“八股取士”,诗赋考试被“经义”考试取代,再也不会通过诗赋放飞自己的灵感,让思绪天马行空的驰骋。
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制度,确实成为了诗人们内卷的“发动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