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随笔∣“内卷发动机”——唐代的科举制度

读书随笔∣“内卷发动机”——唐代的科举制度

作者: 大盗东门吹风 | 来源:发表于2023-03-27 22:43 被阅读0次

《和唐朝诗人握个手》阅读笔记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唐代的诗歌创作者有如此大的动力不断去打磨作品,不断“卷”出新高度的?

就其缘由就是这人才的选拔制度——科举。

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这和产品对于市场需求的原理是一样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更何况是影响文人跨越阶级的晋升之道呢。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诗赋考试的第一题就是格律诗,它最流行的考法就是五言六韵十二句六十个字,而且考生们创作的诗中押韵的字必须使用题目中要求的字。

于是举子们在这有限的范围内不停地“内卷”,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许多读书人才会把更多的精力花到文艺的学习上去,也刺激了他们潜心钻研诗家三味、以期一举登第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诗歌技艺的普遍提高。

作者在本书中对于唐朝诗人的解读,很大部分就是从科举这个角度。

这些参与考试的士子们的科举生活和喜怒哀乐之情,也都呈现在他们的诗作和文章当中,也正是因为有了科举生活,才会有文人们在及第或落第后的宴集盛会、赋诗作序饯送的诗文。

这也是后来苏轼反对王安石科举考试的改革的原因。

试想,曾经的“文学取士”变成了“八股取士”,诗赋考试被“经义”考试取代,再也不会通过诗赋放飞自己的灵感,让思绪天马行空的驰骋。

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制度,确实成为了诗人们内卷的“发动机”!

相关文章

  • 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著:戴彬彬 科举,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形成雏形。不过只是举荐性质的任用而且多被贵族门阀势力所干涉,很多寒门士子并没有得...

  •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读书报告

    作者:吴宗国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版次:2010年3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吴宗国,1934年出生于南京,祖籍江...

  • 内卷三大定律

    直播在内卷,报课学习在内卷,读书在内卷,朋友圈也在内卷……似乎一切都”内卷”,今天看到了”内卷三大定律”: 第一定...

  • “蟾宫折桂”有什么样的内涵?

    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

  • 听紫雨老师的“解放科举思想:就算学业不好,孩子依然很好,值得被爱

    考试这种制度是来自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诞生,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的情景下,主要是执政当局要把读书人收...

  • 2022-10-06

    内卷怎么办,那就读书,因为读书破万卷。

  • 【随笔】内卷有感

    由于工作和学历的事情,感受到了社会的内卷,和同学聊了聊,也很有新感慨。 选择》努力,希望自己能在工作不如意时走上理...

  • 读后感

    自唐已降, 中国人一直做着“科举之梦” , 朝廷希求通过科举选拔人才, 经纶济世;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代创立唐代确立...

  • 亡宋关键时刻两个状元的不同选择,一个流芳百世,一个遗臭万年

    自科举制度以降,从唐代数到清末,共有文状元约六百多名,这些都是科考精英中的精英。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百万举...

  • 内卷得太厉害怎么办?

    内卷太厉害怎么办?只有读书,因为“读书破万卷”。 内卷化,网络流行词,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随笔∣“内卷发动机”——唐代的科举制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ct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