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作者: e09d33d9b68c | 来源:发表于2018-02-23 12:24 被阅读41次

著:戴彬彬

科举,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形成雏形。不过只是举荐性质的任用而且多被贵族门阀势力所干涉,很多寒门士子并没有得到在政治名利场上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直至科举制度的出现。

有人批判科举,认为其华而不实。主要表现在考试录用的士子大都以学文见长并不专通其它领域,文学地位崇高而其它法学、算术、营造、医学等考试并不能与之相比。但我认为对待科举制度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去具体分析它的优处与弊端。

优处其实是为天下出身寒门的子弟提供参政议政的平台,也为帝王选任官吏减轻来自世族门阀集团的阻力,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是有一定的正向性。但其不足之处在于考察面过窄只重理论知识轻视专业实践运用。这其实从“士、农、工、商”的排行就可以看出,在很多朝代商人经济地位优越但政治地位堪忧商人不能参加科考阻断其政治地位的提升。

作为工匠而言其待遇也很一般,几乎没有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在政治场上没有工匠的话语权,我国古代一直提倡的是文官治国理政的政治治理模式,其余阶层几乎形成不了相当的力量,士大夫阶层的地位在古代一直是祟高的。

古代统治者也仅把科技作为一种为其提供服务的手段而已并不十分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发展自从“四大发明”之后近乎陷入停滞状态,很多科学研究者大都来自民间一般都带有自发的色彩。

那么,从隋炀帝手中初创的科举到唐朝又会是以一番怎样的面貌来面向世人呢?

科举制度隋朝始兴科举,秀才、明经、进士等科初具规模。到了唐代,大大地发展起来,成为一项比较完善的选举人才的制度。

  (1)取士科目《新唐书·选举制上》概括唐代取士之法,分"岁举"、"制举"两种情况。岁举,"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天子自诏,"以待非常之才",叫做"制举"。

  岁举是"常选",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少数年份因天灾歉收、兵变动乱等原因暂停。岁举各科中,以进士、明经两科规模最大。进士科自高宗以后,越来越受应试者的垂青。"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

  ① 《唐律疏议》卷30《断狱》。

  ① 《旧唐书》卷50《刑法志》。

  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②应试人多,考中极少,因而当时将进士登科比作"登龙门"。明经科以熟读经书为主,考试较进士科为易,录取也不似进士科严格,因而在当时也有很多报考者。进士、明经两科之外,其余10 科多不受人重视,往往无人报考,以至时开时停。本来,秀才科等最高,隋炀帝时尤其如此。可到唐太宗时,"有举而不第者",于是停举。玄宗时,一度恢复,"应者多落",因而废绝。其他科目,多为中唐以后所开科目,既不为人们重视,录取又颇滥,不时停其科。孝廉举,本是沿袭下来的一个科目,也在"岁举"之列。唐太宗曾亲试孝廉,却不合格,以后也未能发展起来。岁举中,另有武举一科,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 年)。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每年准明经、进士例举送。

  制举是"制诏举人,不有常科",随皇帝临时所需列定科目。如太宗贞观十一年四月,诏河北、淮南举孝悌淳笃,兼闲时务;儒术该通,可为师范;文辞秀美,才堪著述;明识政体,可委字人:并志行修立,为乡闾所推者,给传诣洛阳宫①。又如玄宗开元九年以"边境未清,统边须将",下诏有可以运筹决胜、斩将搴旗,或足拟万人之敌、堪为一堡之雄者,各听自举,玄宗亲试。

  (2)士子来源前面谈到,唐代取士大致分岁举与制举两种情况。岁举应试者,一是由学馆出身的生徒,二是由州郡贡举的举人。

  由学馆出身应试者,为数最多。当时,国子监所统,有国子学、太学、广文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以《新唐书·选举志上》的统计,在学生徒2280 人。弘文馆、崇文馆、崇玄馆,还有不少官宦子弟为学生,其教学、考试,"如国子制"。东、西两京所设馆、学之外,地方也都设学,京都学生80 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各60 人,下都督府、中州各50 人,下州40 人,京县50 人,上县40 人,中县、中下县各35 人,下县20 人。玄宗以前,对学馆出身十分重视,"进士不由两监(按:东、西两京国子监)者,深以为耻"②。玄宗时,还曾下敕,"罢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县学者勿送举"③。礼部考试,也是"先两监而后乡贡"。

  不由学馆而举者,称为乡贡。唐代的乡贡,不同于前代,不由州郡长或大中正推举,而是想应举之人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参加考试,然后到尚书省"疏名列到,结款通保",再由户部"集阅",进行统考。唐代以乡贡入京考试之人谓"举人",不同于明清称乡试录取后之人为举人。唐代所谓"举人",只是可由此而应进士试,当时又称为"举进士"。乡贡,每年仲冬,随各州进贡品而入贡举人。每岁随物上贡举人,都以京兆府(西京长安所在州)为最多。玄宗后期,"禄者以京兆、同(州)、华(州)为荣,而不入学"①,乡贡逐渐受重视。随之而来的弊端就是:膏梁之族挤入乡贡,学馆读书视为鄙事。

  ②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① 《旧唐书》卷3《太宗纪下》。

  ② 《唐摭言》卷1《两监》。

  ③ 《文献通考》卷29《举士》。

  ① 《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

  (3)中试授官岁举各科出身虽各不同,但考试时间和考场主考人是相同的。主考官初为吏部考功员外郎,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改由礼部侍郎充任,一直沿袭下来。礼部考试毕,送中书门下详覆,然后放榜。

  各科考试,规定明确。择其秀才、明经、进士等科,转录如下:秀才科,试方略策5 道,以文理通粗程度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4 等,为及第。

  明经科,先帖文,然后口试,经书问大义10 条,答时务策3 道,亦为4等。

  进士科,试时务策5 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4、帖过4以上为乙第。

  这种常科及第后,只是获得了出身,即有了做官的资格,并不是立即就可以做官,还得有一定的选限方可赴集而试。玄宗开元三年(715 年)六月的一道诏书说得很明白:"明经、进士擢第者,每年委州长官访察行业修谨、书判可观者,三选听集。"①经过吏部试判,中者才授官。

  秀才等为最高,授官时品阶也高于其他科。上上第,正八品上;上中第,正八品下;上下第,从八品上;中上等,从八品下。

  明经科,上上第,从八品下;上中第,正九品上;上下第,正九品下;中上第,从九品下。

  进士科,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

  制举则与岁举不同,登科后便可授官,但也有等第之分。如太极元年(712年),玄宗即位后制举,韩休、赵冬曦应贤良方正科,对策并为乙第;张九龄应道侔伊吕科,对策第二等。

  ① 《册府元龟》卷635《考课一》。

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著:戴彬彬 科举,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形成雏形。不过只是举荐性质的任用而且多被贵族门阀势力所干涉,很多寒门士子并没有得...

  • “蟾宫折桂”有什么样的内涵?

    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

  • 唐代监察制度的发展

    著:戴彬彬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整理而成。 很多人一看到监察二字便会联想到现在自中央至地...

  • 浅谈科举

    中国科举制度源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僵化于明清,自中古以来,对我们影响极大。科举制度是一种政府选择人才和官吏的手段,...

  •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读书报告

    作者:吴宗国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版次:2010年3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吴宗国,1934年出生于南京,祖籍江...

  • 读后感

    自唐已降, 中国人一直做着“科举之梦” , 朝廷希求通过科举选拔人才, 经纶济世;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代创立唐代确立...

  • 亡宋关键时刻两个状元的不同选择,一个流芳百世,一个遗臭万年

    自科举制度以降,从唐代数到清末,共有文状元约六百多名,这些都是科考精英中的精英。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百万举...

  • 2022-04-22痛点在哪里(二

    唐代的时候,科举制度已经很完善了。听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对科举选拔人才也很重视选拔。到了最高级别考试那天,皇帝也早早...

  • 唐代香道-唐代香道的发展 2019-02-08

    唐代香道的发展 唐代是香道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香道文化的成熟与完备时期。 这一阶段,香道发展较为系...

  •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8-9)

    第八章 唐代散文 识记:唐代散文发展大势 唐代散文的发展,以中唐的古文运动为一大转折,此前主要以骈体文为主,此后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fx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