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44184/b6e453735f6b1a0f.jpg)
你有没有试过,制定了一连串的目标,到最后哪一个都没有实现?
你有没有感到,刚开始奔向目标的踌躇满志,到最后却一点劲都提不起来?
你有没有觉得,坚持目标永远都很轻易就被懒床、看剧、玩手机打败呢?
如果你有这样的体会,那就说明,你运用了错误的策略来实现你的计划。有时候坚持去做一件事,不一定非要硬碰硬不可,调整一下方法,你一样可以达到目的地。
而这个方法,就是微习惯。
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我看了《微习惯》这本书后的总结。由于原书有点繁复啰嗦,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把书中的重点提炼出来。看了这篇文章,基本上可以不用买这书了。
什么是微习惯?
顾名思义,微习惯就是非常微小的习惯。
如果说,每个星期看一本书是一个大的目标,那么每天看两个章节的书,就是一个小的目标。而每天看一页纸的书,那就是一个微目标了。
微目标是培养微习惯的入场券。想让自己能够坚持去做一件事,首先你得要把你要做的这件事,分解成一个个微目标。然后每天去完成这个微目标。日积月累之下,你就形成一个固定习惯,坚持也因此变得异常容易且简单。这就是微习惯的力量。
为了更好地了解微习惯是如何轻而易举地帮助我们形成坚持的举动,我们先从“目标的制定”这个步骤开始说起。
你定下的目标是什么样子?
一个人制定什么样的目标,会影响到他能不能很好地坚持把这个目标实现。例如你给自己定下一个“成为百万富翁”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对于你去实现是无补于事的。
相反,如果你定下了“每天跑两公里”这样非常具体、清晰的目标,你就能够按照要求把它完成了。
也就是说,目标分为两种,一种是“抽象目标”,另一种是“具体目标”。
抽象目标能够给予我们美好的愿景,让我们从中得到幸福的感受;而具体目标,则是冰冷无情,死板机械,甚至会虚耗我们的激情。试想一下,“将来我一定要环游世界”这个目标,带给你的感觉是不是比“每天写两千字文章”来的更加强烈更加激励呢?
但是,抽象目标只能提供我们前进的方向,激励我们,却无法明确我们前进的做法。于是,这时我们就需要用到具体目标的帮助了。
具体目标就是从抽象目标中分解出来的行动步骤。我们想要把一件事做成,必须要依靠具体目标给予我们行动指引。
我相信,定下具体目标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我们该怎么坚持。这就要说到,推动我们坚持行动的背后因素。
你是靠动力还是靠意志力?
我们做一件事,在背后推动我们行动的通常有两个因素,一种是动力,另一种就是意志力。
什么是动力?当你对某一件事产生强烈兴趣的时候,你自然就会拥有动力。好比有些人喜欢逛街,那每当她走进任何一家商场,她都会非常乐意自发性去做这事,无须强迫,无须提醒。
同样,每当我们想起自己那个抽象目标的时候,我们身心也会随之充满动力,好像美好的未来就在不远处似的,只要努力奋斗我们就能触及。
有些事情我们可以激发自身的动力去行动,只要做这件事我们很快就能获得结果。然而事实是,动力并不是源源不断的,一旦这件事是持久拉锯战,而我们的动力又无法长期供给我们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就会选择放弃行动。
也就是说,依靠动力去行动,并不可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坚持完成目标的核心原因。因为动力会随着时间而慢慢递减,而我们又常常缺乏激发动力的可行办法。这种短暂的激情,正如轰烈的情感最终会归于平淡一样,到了最后,对于坚持目标这事就再也起不了作用了。
那怎么办呢?不要忘记,你还有意志力。
意志力的作用不言而喻了。我们以前学的很多文章,都是歌颂革命烈士,如何为了保护人民而表现出的坚毅意志力。
所以说,意志力是保证我们顺利完成一件事的最大辅助因素。例如你加班工作,就算你对此再没有动力,你也肯定会把工作做完。这就是意志力的表现。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意志力肯定不会像革命烈士这么强大。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意志力是可以强化的。既然可以强化,这就意味着,意志力也会被损耗。而损耗我们意志力的原因,大概有五个:
努力程度;感知难度;消极情绪;主观疲劳;血糖水平。
这五个原因,说明一件事需要你的付出越少,困难度越低,或者你的情绪越积极,精神状态越好,身体糖分水平维持正常,那么做这件事就不会损耗你太多意志力。反之,你的意志力就会损耗得越多。
问题是,在制定目标、实现目标、坚持目标这件事上,我们怎样才能把意志力的损耗减到最低呢?这个时候,“微目标”就能够派上用场了。
把微目标转化为微习惯
谁都知道,我们想要获得进步,必须跨出我们的舒适区,把脚步迈出到我们未曾接触过的地方。
由于我们大脑讨厌大幅度的改变,喜好惰性,如果我们一下子就把脚步迈得太开,大脑就会感到抗拒,到头来我们还是会原地踏步。因为步伐迈得太开,意志力就会损耗很多。既然损耗这么多意志力,那么倒不如留在原地享受。这就是我们大脑的运作原理。
然而,只要我们把这个脚步迈得小一点,不要一下子付出那么多精力,当我们的大脑认为这件事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时,它就不会阻止我们行动。微目标的作用就是如此。
譬如,“每天看一本书”这个目标,一旦我们设定成这个样子,还没真正行动,大脑就已经给我们打退堂鼓了,因为这实在太难实现了。
可是如果我们把这个目标设定为“每天看一页纸书”,不用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轻易的做到。毕竟我们每天看手机上面的信息,都已经超过看一页书的字数了。
再譬如,“每天写作两千字”这个目标,行动起来也许很困难,但“每天写五十字”这个目标,谁都能够一下子就实现它。这样子的微目标,不会给我们构成压力,我们也根本不需要花费任何意志力,也可以很好很快速读把它完成,大脑自然乐意让我们行动。
也许你会产生疑问:这么小的一点目标,对我们的进步能有什么帮助呢?你千万不要这么认为。哪怕一点点行动,也比毫不作为强得多;相比一天做很多事,每天坚持做一点事,产生的影响却更大。
再者,我们每个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习惯使然。起床,刷牙,吃饭,打开电脑,乘坐同一班公车上班、回家,在我们身上已经形成一套固定的行为模式。这套模式,早就是我们习惯的一部分;做这些事,压根不会花费我们太多的意志力。
也就是说,当我们要做的事,变成我们习惯的一部分之后,我们的大脑就不会再拒绝去做它,只会自然而然地按照固定的模式来行动。而我们刚开始实现微目标的时候,由于花费的意志力也不会太多,甚至几乎不用,那大脑自然也会接受我们去做这些事。正因为这些事很容易做,我们就更愿意去坚持。
坚持的结果是什么?当然就是进步了!
微习惯如何让我们进步?
由于微目标容易实现,所以我们很难完成不了。实现了,我们就会产生满足感,继而又会让我们产生进一步行动的冲动。
例如,在我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我设定的目标只是写一百字做开头而已。这个目标对于我而言,一点都不困难,甚至容易得有点白痴。正因如此,当我打算这样做的时候,我的大脑是不会认为做件事有什么问题,于是我当然就会很容易地坐在电脑前,开始写这一百个字。
当我完成这一百个字的目标之后,我写作的目标已经实现了。然而,既然我都已经开始写作了,那么继续写下去也未尝不可。最后,我就写到了这句话,写作量远远超过了一百字。
当然,就算我写到两百字的时候,突然不想写也没关系,因为我已经实现了今天的目标,我是不会有任何内疚的感觉。第二天,我又重复一遍这个行为,日复一日地去做,最后我们能够让这个行为坚持变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习惯。
换言之,微目标或者微步骤,就是一个让我们轻松行动的入场券。因为这个目标太容易实现了,几乎用不了多少意志力,我们很难拒绝不去做。而一旦我们去做了,我们自然就可以一直做下去,做到我们认为足够为止。
值得注意的是,多出来的那些字数,并不是我的目标,顶多只是我这次目标的额外行为而已。我不做,也完全没有问题,因为我已经完成我定下的目标写一百字。就算我不写下去,我也不会感到失望,也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写了两千字而感到失落,毕竟那不是我的目标。我继续写,只是觉得我还有多余的精力能应付而已。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牛顿第一定律吗?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静止的物体总是保持静止状态;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否则处于运动状态中的物体的速度不会改变。套用到微习惯上,当我们透过微目标行动起来,我们就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了。既然已经处于运动状态中,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我们自然就会一直运动下去。
我们每天保持这个微习惯并不会太难,而且当我们行动起来实现目标了,说不定又可以额外多做一些,超额完成目标,久而久之,积小成大,量变产生质变,我们最终就会收获巨大的进步。
该怎么做呢?
按照下面这九个步骤来建立的你微习惯,坚持就是这么容易。
第一步:
选择你需要培养的微习惯。从你的抽象目标中,分解出一个具体的目标,把这个具体的目标变成微目标。如散步两分钟,每天看一页纸书,每天写五十字文章。当然,由于微习惯容易做,你可以同时培养几个微习惯,但最好不要超过四个,因为想着做哪个,会损耗你的意志力。
第二步:
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例如你喜欢运用,就要找出你喜欢的原因:可以让自己更健康?让身材更好?找到内在价值,以此来明确你行动的意义。
第三步:
将你的微目标纳入日程计划当中。到底每天的什么时候去做呢?下午两点还是晚上八点?还是洗完澡之后或睡觉前才开始行动呢?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
第四步:
建立回报机制,提升成就感。每天完成目标后,你当然可以吃点甜品或者看套电影来奖赏自己,以此来提升你完成目标的成就感。不过,如果你懂得“延迟满足”,一个星期后才奖励自己,你的成就感会更好。
第五步:
记录或追踪行动情况。买一个日历,或者在手机上运用一个APP,把每天完成的目标打个勾,长此下去,你会看到你坚持的成果。
第六步:
微量开始,超额完成。从微习惯的建立开始行为,最后你多多少少都会超额完成。这就是带给我们进步的环节。这时你的舒适区会拓展变大,意志力也会一天天的增强。
第七步:
服从计划安排,摆脱高期望值。记住,你的微目标千万不要改变,定下一天看一页书就看一页书。你可以超额完成,但绝对不能提高你的目标量,定为每天看二十页书。否则一旦你完成不了,大脑觉得困难,又会让你回到舒适区,什么都不做。
第八步:
意识到习惯形成的标志。当你的行为,每天不用提醒都能够自发去做,甚至不做就觉得不开心,不舒服,那么这个行为就变成你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了。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希望你一直坚持的习惯,能让你变得更优秀!
网友评论
告诉自己就做几分钟就行。好处是自己慢慢养成了这个习惯。但是后面自己遇到个问题,长期用这种方式以后好像大脑已经习惯了。现在是,说做5分钟 就只做5分钟,之前超量情况很多,基本次次都会有。会不会是自己进入了舒适区?
最近也在想办法改变,比如给自己订个标准,去做5分钟,超过了20分钟给自己奖励。以后标准慢慢提高,5分钟作为基础不变。 这只是我目前想法。目前还没测试。作者对于这样情况有什么看法?
对于文章中的说不要改变微目标的观点有点不赞同,我觉得在成功的建立微目标并形成习惯之后,应该可以适当的提高微目标,这样能使自己进步的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