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坐在上帝的明媚阳光下高声朗读圣经——‘如果你不保留着你的童心,你就不能进入上帝的天国。’” ——安徒生《冰雪女王》
我是从来没有离开过童话的。
第一个打动我的童话,是妈妈念给我听的《星星花》。那朵在夜色里为老星星绽放的小丑花,在她的花心和花瓣放出星光的那一刻——成为了世间独一无二的星星花。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真善美带来的纯净而哀伤的力量,那种震撼,对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来说,是足够记一辈子的。
《格林童话》和《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性很强,民间味道十足。除了童话,我也喜欢民间故事,它们奇特而淳朴,风味十足。我读过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间故事,并着迷其中。什么中国的鱼盆啦,日本的人鱼和鹤子姑娘啦,埃及的日丽姑娘啦,南斯拉夫的小仙女啦,意大利的雷声国王啦,克什米尔的荷花仙女啦……这些故事如同色彩缤纷的拼板,一块块拼出各个民族的特色和风情。大多数故事的结局都幸福圆满,正义战胜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反倒是那几个哀伤的结局,让人记忆深刻。
从小至今我一直没有放弃阅读的童话——是《安徒生童话》。童话诗人安徒生是“一只从丹麦飞出,飞向永恒的白天鹅”。童话里诗意的美,戏剧性的幽默,以及字里行间的纯净与圣洁,让童话成了诗。高度的文学性让人越读越觉得厚重。安徒生给童话的结局,少有大团圆的欢喜圆满——喜剧结束得诗意美好,悲剧凄凉而圣洁。我以为,安徒生童话仅少数适合十岁以前的小孩子阅读。读懂他内心深处的凄苦悲凉,需要一颗有过人生阅历的成年人的心。然而,我不知道有多少成年人愿意静静品味一种叫做“童话”的文学体裁。安徒生的寂寞,诉说给了天真无邪的孩子,也许多年后它们会想起曾经不怎么懂的那个童话,咀嚼出其中的所有滋味,但更多的人不会。
安徒生的童话里,我最喜欢的,是《冰雪女王》《海的女儿》《红鞋》《雪人》和《沼泽王的女儿》。《冰雪女王》和《海的女儿》被很多人熟知和喜爱,我无需多言。从《红鞋》中可以读到赎罪之痛。《雪人》中他竟安排雪人对火炉的相思,如同飞蛾扑火。《沼泽王的女儿》中,粗野和美丽同时存在,丑陋和善良同时出现,矛盾地组合在一起,非常有戏剧性。此外,《坚定的锡兵》中锡兵和纸姑娘一起进入火焰中的一幕也令人震撼——纸化作灰烬,锡化作锡心——真是至美至痛的爱情。而《老单身汉的睡帽》,则把安徒生心底的悲凉展露无遗。
还有很多美好的篇章。《彼得·潘》是每一个孩子的梦(伦敦奥运会上不是展示了温迪的梦境了么?讲述《彼得·潘》创作历程的音乐剧《寻找永无岛》也相当不错);《骑鹅旅行记》是一段奇幻又壮阔的旅程;《快乐王子》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芒却又如此悲惨;《柳林风声》是善良的小动物间的一个友爱温暖的故事;《胡桃夹子》里纯真的玛丽是个相信童话的孩子(芭蕾舞剧里糖梅仙子那一段儿真是经典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那么奇妙迷人的冒险故事;《绿野仙踪》,关于堪萨斯,翡翠城,多罗西和她的托托,好女巫和坏女巫的对峙,很是精彩(电影里《Over the Rainbow》是多么梦幻的一首歌儿;百老汇经典音乐剧《Wicked》的诞生也离不开其“后传”《绿野仙踪》),那句“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惹哭了多少人;《雪孩子》中善良的雪孩子为了救小兔变成了太阳的汽孩子的那一刻,多少小朋友红了眼圈儿;《下头一场雪的日子》的故事弥漫着春天艾蒿的气息,让我头一次迷上了安房直子的作品;至于《小王子》,没有一个童话可以与它在我的心中的地位媲美——淡淡的哀伤,深深的哲理,纯净到令人泪下……关于爱和责任的寓言。
唉,说了一堆“闲话”,说好的“聆音”呢?(2012.7.30 电闪雷鸣后黄昏绽晴)
这是《聆音闲话》里写童话音乐的一节的序,由于太过混乱和跑题,被我直接挪出前几篇的整理。
但由于童话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还是照着敲出来了。
前几年,我有一次不知被谁惹恼了,在朋友圈大发脾气,写了下面一段话:
“为什么如此爱童话?童话里是非分明,人间的种种丑恶均能得到惩罚。骂人的会牙疼,扔石头的石头会砸到自己身上,说谎的长长鼻子,贪婪的千金散尽不复来,贪小便宜吃大亏,害人终害己,只有依靠善良、真诚、爱和付出才能得到幸福。建议活得不知道为啥活得成年人读童话!”
见笑!
现在的我,定然不会在朋友圈发如此天真又激愤的文字。我知道,自己确实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圆润了不少,写作和表达自我的热情都淡了很多,也确实理解生活不是童话。
我只是怀念少年时读童话时带来的心灵震颤——那是从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铺天盖地的碎片信息间、各种猎奇或者带情绪的“爆款文”里都找不到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