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婉兮 图/网络
1
胧月是甄嬛生的第一个孩子。
但她来得不太是时候。
当时,她的母亲甄嬛,正处于高峰跌落深渊的命运转折点。
在此之前,甄嬛斗垮华妃、击败年氏一族,牢牢坐稳宠妃的第一把交椅。甄家因此而节节攀升蒸蒸日上,宫里宫外人人羡慕。
可就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时,意外发生了……
皇帝的一声“菀菀”,令皇后立时起了杀心。她设计让甄嬛穿上纯元皇后的旧衣,无意中搅乱了皇帝心头的白月光,祸事也就不可避免地降临了。
更要命的是,这“祸”带着连锁反应,甄家也因此而迅速败落,父母亲人都被发配到了宁古塔,眼看着家破人亡再无翻身之日。
按理说,此时来的孩子是福星。
做母亲的该利用好血脉亲情,把男人的心拉回来才是。
其实皇帝也亲口说了,可以马上将她晋为妃位,且不受家族牵连。
可甄嬛心灰意冷,一句“宛宛类卿”杀死了她的爱情,也灭绝了她对丈夫及生活的热情,只愿出宫修行了此残生。
但她为女儿做足了打算。
为那小小的人儿,取昵称绾绾,用了纯元皇后的小字谐音;又选了没有孩子的敬妃为养母,用托孤的心情来交代以后;后来还托人给她打了个项圈,与纯元皇后的某件旧物相似……
目的是让皇帝心怀眷顾,能对女儿格外照拂。
殚精竭虑,处处周全。
几乎已是一个落魄母亲的全部努力。
这个名叫绾绾的孩子,被封为胧月公主。
2
胧月成长得很快乐。
敬妃将她视如己出,倾注了十二万分心血,把小婴儿养成了个玉雪可爱的小女孩。
开始时,我们对胧月的印象,也无非是她的存在,使甄嬛与敬妃生了嫌隙,看不见的夺女之战在静悄悄发酵。
槿汐甚至因此而入了慎刑司,遭了一番拷打逼问的罪。
当然,因为一个“爱”字,也因为识破皇后“坐山观虎斗”的计谋,两位母亲握手言和,胧月因此而得到了双份母爱。
但接下来,胧月却并未朝着两位母亲的期待而去。
重头戏发生在她6岁那年。
当时,甄嬛怀了个注定保不住的孩子,打算利用胎儿嫁祸于皇后,计划也顺利实施。
皇帝却没那么容易被说服。
因为没有第三人在场,双方各执一词,谁都可能是作恶的一方。况且皇后据理力争,言之凿凿,倒真有几分被冤枉了的无助。
这时,神助攻胧月登场了。
仔细再看一遍,她的“表演”层次分明,感染力和杀伤力都是惊人的。
胧月毫无征兆地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慌乱地喊着:“我什么都没看见!我什么都没看见!”
这无异于赤裸裸的此地无银三百两,大人们的目光瞬间汇聚过来,几乎人人都心怀忐忑地等待着她的下一句话。
然后,她哭着开口了:
“皇额娘她推了熹娘娘!她推了熹娘娘!”
这句话一出口,皇后的罪名便基本坐实了,所有声嘶力竭的喊冤都苍白无力。接下来,便是兵败如山倒,厄运一个接着一个。
孩子的证词最有力。
因为他们未经世事,嘴巴忠实于眼睛和耳朵,撒谎的概率微乎其微。
难怪皇帝要冲皇后咆哮:“她只有6岁!她会撒谎吗?”
他下意识地忽略了“心机”这种东西,毕竟大家都默认,6岁的女孩没有心机。
可甄嬛心知肚明,小说的原文里讲到,那一刻她觉得很悲凉,因为她的胧月不再纯真。
她只有6岁!
这是扳倒皇后的关键,却也令母亲心痛至极。
3
胧月的反应,其实前文早有铺垫。
敬妃感恩甄嬛,常有意无意地教育胧月,要保护熹娘娘、疼爱熹娘娘,千万别让皇额娘欺负了她。
有一天,甄嬛与端妃敬妃聚在一起商议事情,聊的正是皇后有没有杀害纯元皇后。
三人说得兴起,完全没注意到,胧月已不知不觉地走到了珠帘后,把那些不该听的宫闱恩怨听了几句去。
可被发现时,胧月却微闭双眼,哼哼着告诉敬妃,自己困了——顺利转移了大人的注意力。
这小小的女孩生在深宫、又养在女人堆中,看多了尔虞我诈、也见惯了两面三刀,想必早就耳濡目染长出了七巧玲珑心,能根据场合不同,来调整自己的表情和语气。
换言之,小小年纪就学会了逢场作戏,且收放自如,开合有度。
于后宫生存而言,这是一件好事;
但对孩子本身而言,这却类似于催熟苹果的逆自然而行,乍看喜人,细品却满心懊悔。
早慧的孩子,往往要承受超出年龄的负累。她小小年纪,却已熟悉成人世界的生存规则,极难无忧无虑地做自己,也不易快快活活过一生。
我猜,这是甄嬛最不愿意看到的。
当年自请出宫,一方面是因为万念俱灰,另一方面也是为胧月考虑,不愿其受母亲与外祖一家的牵连。
后来奋力宫斗的目的之一,也无非是想让儿女能够肆意选择,远离皇家的是是非非。
可惜机关算尽,胧月依然落入俗套,慢慢成为后宫中的一员。
在原著中,胧月的功劳还不止这一件。
她帮着母亲斗败劲敌,后来还做了和亲公主,嫁往遥远的边疆之地,一辈子都没逃出玩弄心机的宿命。
讲不清是福是祸。
于我等凡夫俗子而言,那样的人生花团锦簇,说“苦”未免太矫情,倒不如先可怜可怜月薪3K的自己。
但我想说,人类的悲欢并不共通。生活的难与精神的苦,很难去一较高下,认真去比一比谁更难受、谁更痛苦。
不由想起当年来。
少女时代的甄嬛跪在菩萨面前祈祷,求被撂牌子,不得入选进宫……
你要相信,平凡有平凡的好、普通有普通的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