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海书法作品:

草书,六尺对开,横幅。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语录论“亡国与亡天下奚辩”。 书于辛丑春月,古都金陵文华殿。
清顾炎武《日知录》节录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本名顾绛,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王夫之、黄宗羲、唐甄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明遗民。崇祯十六年(1643年),成为国子监生,加入复社。清兵入关后,先后依托于弘光政权、佥都御史王永柞、唐王朱聿键、诗社,组织反清活动。后期,拒绝朝廷征辟,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对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视考证,开启明末清初朴学风气。治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2月15日),去世,享年七十岁。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金石文字记》《亭林诗集》等。
明亡之后,思想家纷纷对传统政治进行检讨,顾炎武也不例外。在《日知录·正始》中,他提出了一个说法:“有亡国,有亡天下。”那么,亡国与亡天下有什么分别呢?“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顾炎武认为亡国就是朝廷政权之变更,而亡天下则是社会道德秩序完全瘫痪,人与人之间毫无仁义可言。
顾炎武在此区分了“国”与“天下”,按照现代的术语来说国是政治学概念,它涉及具有行政和管理权力的主政者的执政能力、合法性等问题。在古代,政权的行使者无疑是君主及其官僚集团,而非老百姓。而天下则更多地是社会学概念,它涉及社会秩序的合理性等问题,更多地强调道德和伦理层面的秩序,强调维护道德和伦理层面的秩序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顾炎武进而说:“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就是著名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来历。在顾炎武看来,伦理道德意义上之“天下”,是远重于政治秩序意义上之“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