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犹太人”
“你怎么能爱上我”
“我克制过了…”
这个世界上最没法讲道理和苛责的东西应该非爱情莫属吧,它轻轻掠过你的眼睛,留下一根情丝,蔓延到你身上每一寸皮肤,让你愉悦、苦闷、束手无策。它从不注意地点、场合、时间和人物也没有前兆,突然降临,来势汹汹,无法阻挡,明明只是一片叶子落下动静,却在你心里卷起了一场海啸。
比起《小姐》的肉欲,我更喜欢它的情欲。二战种族屠杀背景下犹太女人和德国女人之间不能张扬又无法克制的爱情,比起《小姐》的肉欲,我更喜欢这部电影的情欲。根据着真实故事改编,二战时纳粹军官的夫人和才华横溢、魅惑趣溢的犹太女人之间超越生命的爱情,绝非因肉欲而动人,只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比起《小姐》的肉欲,我更喜欢它的情欲。《战火中的伊甸园》如同名字一样,她们在战火四沸的柏林相遇、相爱,以生命为赌注,超越种族、文化和战争的相爱着。菲利斯说,她只要现在,这个迷倒众生的女人同样也迷失了自己。她对于时间极其的恐慌,如同身处风暴之中的人,本能的会抓紧身边的一切。这种恐慌和不安来自于时间本身,也来自于她身份,更来自于她奇怪的性格,她害怕自己本身,就像害怕自己无法克制的爱一样。
比起《小姐》的肉欲,我更喜欢它的情欲。莉莉有一个传统的家庭,父母健在,纳粹军官的丈夫,四个孩子但她却活得行尸走肉。可她不爱她的丈夫,也不爱也有情人,只是她岌岌可危的精神世界需要支柱,但丈夫和情人都不抵什么用,他们只会脱裤子做爱。菲利斯轻佻而自信,才华横溢、魅惑人心,就像一股风从春天吹到夏天,滋润她、唤醒她、让她再次鲜活起来,让她激烈、让她冲破文化和传统的束缚、心理和身份的障碍,勇敢相爱。
比起《小姐》的肉欲,我更喜欢它的情欲。常言道“生死之外无大事”,可若人没了“情”生和死又有何意义?菲利斯为莉莉放弃离开德国常守爱人身边,莉莉也置生死于度外的在战火中寸步不离,比起那些放身生断心死的颠肺流分居两地,我更喜欢这种炽烈到无法分开的爱,喜欢这种不论时间长短我都能惦记你一辈子的感觉,只是时代背景过于宏大。菲利斯最终还是死于某一次屠杀,听不到五十年后莉莉对她们的朋友说“50年了,50年只抱着一丝怀恋,来只想一张脸,只念一个名字”。
比起《小姐》的肉欲,我更喜欢它的情欲。玛利亚把不安魅惑的菲利斯演得太过传神,以至于隔着快屏幕我都被她掰弯了,特别是她抽着烟写情书的样子,无论是谁都会甘心被她迷倒,倒在她的仰头一笑里。朱莉安·柯勒其实把那个紧张敏感的小妇人演得很像,但是脸太容易让人出戏了。
比起《小姐》的肉欲,我更喜欢它的情欲。故事里莉莉的感情铺垫很单薄,其实能想象一个老人在和平盛世里再次提及挚爱之人时依旧悸动的心,她或许不愿过多的提及自己是怎么被那个妖精勾了魂魄而道德沦丧的,但她愿意告诉别人,那个妖精有多美,她们有多快乐和勇敢,和她在一起短暂的时光足矣抵过一生的孤独。
比起《小姐》的肉欲,我更喜欢它的情欲。我们无法站在道德里去苛责这份悖德的感情,因为她们连命都不要的在相爱,她们做好了一炮殉情准备,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依旧享受爱情,我想这应该是对爱情顶真诚的赞美吧。战争没有把枪口指向拿生命相爱的人,但被偏执思想洗脑的人向她们伸出来魔抓,两人从此阴阳相隔,不过爱情还是偷偷留在她身边,在未来的孤独里长相厮守。
比起《小姐》的肉欲,我更喜欢它的情欲。马克斯·法贝尔布克很好的把握住了二战大背景的低沉压抑又很好的营造了女人们聚会和聊天时欢乐的气氛以及爱情散发出的无法抑制的甜蜜,故事的感情线有点薄弱,但叙述多多少少弥补了一点,通篇压抑的气氛预示着这注定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比起《小姐》的肉欲,我更喜欢它的情欲。这部在肉体上尺度不大,故事还不丰满的同性电影依旧打动了我,因为我们能通过电影去感受她们作为活生生的人,在这份爱情里艰难的相爱和长久的守候。人生最难能可贵的不谁爱过你,而是你曾刻骨铭心的爱过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