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四章 3.思考模式的方向——实践

第四章 3.思考模式的方向——实践

作者: 健康数学 | 来源:发表于2020-05-19 08:57 被阅读0次

    上一篇讲到了思考是思考模式学数学的核心,知道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可究竟该如何思考却往往困扰着我们。很多孩子,每当自己思考时就是满头雾水,无从下手,可见思考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思考是非常发散的,很多数学题目也常有其独特的思考角度,但对于绝大多数数学问题的思考而言,依然是有迹可循,甚至有着共通的思考方向的,这个方向就是“实践”。

    “实践”,在这里的含义并不是“学好数学理论,然后运用到实际数学问题中”,而是“用枚举、尝试、假设、迁移等办法来切入思考,以便解决不会的数学问题,甚至探究到问题本质”。面对数学问题,冥思苦想,不如“实践”一下。“实践”能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避免空想,帮助孩子较为顺利的进入观察分析、发现总结等思考环节。

    看几个具体实践的案例。

    案例一:果园里有梨树和苹果树共54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5倍,苹果树与梨树各有多少棵?

    这道题目是一道最基础的和倍问题,学过的都知道这种题目有特别好的做法,常用的一个是公式法,一个是画图法。只要掌握了其中一种做法,这道题目就太简单了,但是知道了公式去套用、知道了画图方法去套用,这就是在用模仿模式学数学了。那么如果用思考模式怎么学?这道题目可以如何思考?

    如果在小学三四年级时第一次遇到这道题目,没听任何老师讲过,可以说这道题目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以绝大多数人的实力而言,光凭自己的实力难以创造出公式或者创造出画图法的,让三四年级的孩子来创造就更是难为他们了。虽然难,但他们并非不能把题目解出来、他们并非没有可以思考的地方。他们思考的入手点就是尝试。

    实践思路一:从“共54棵”入手。虽然不知道两种树各多少棵,但是假设了其中一种树的棵数,另一种也就知道了。比如可以从“梨树有1棵”试起:

    梨树1棵、苹果树53棵,苹果树是梨树的53倍,不符;

    梨树2棵、苹果树52棵,苹果树是梨树的26倍,不符;

    梨树3棵、苹果树51棵,苹果树是梨树的17倍,不符;

    ……

    梨树9棵、苹果树45棵,苹果树是梨树的5倍,成立!

    这样正确答案就被试出来了,而且试的过程中稍加思考,就能有很多发现。

    发现一:随着梨树的增多,倍数在减少。发现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放弃一个数一个数的尝试,而是可以跳着试。只要知道多于5倍就增加梨树,少于5倍就减少梨树即可。

    发现二:梨树最后比苹果树少很多,这是因为苹果树是梨树5倍造成的。所以以后尝试时,完全可以从梨树比较少的情况开始尝试。

    发现三:如果将“总棵树54、梨树9、苹果树45”多加观察,能够发现总棵树是梨树的6倍,而6倍比5倍多1倍。这个结论藏得比较深,很难被注意到,但如果多做几道类似的题,多加观察,还是很可能发现这个结论的,而这个结论就恰好是和倍问题公式的由来了。

    在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更多的发现,就不一一列举了。

    实践思路二:从“5倍”入手。虽然不知道两种树各多少棵,但是假设了其中一种树的棵数,另一种也就知道了。比如可以从“梨树有1棵”试起:

    梨树1棵、苹果树5棵,一共有6棵,不符;

    梨树2棵、苹果树10棵,一共有12棵,不符;

    梨树3棵、苹果树15棵,一共有18棵,不符;

    ……

    梨树9棵、苹果树45棵,一共有54棵,成立!

    这样正确答案也很快就能被试出来了,而且试的过程中稍加思考观察也能有很多发现。

    发现一:随着梨树的增加,总棵数在增加。由此我们也可以摆脱一一尝试的繁琐,可以跳着试,总棵数少于54,就增加梨树棵数;总棵数多于54,就减少梨树棵数。

    发现二:同“实践一”的“发现二”。

    发现三:梨树每增加1,苹果树都增加5,总棵数都在增加6,而且总棵数一直是梨树棵数的6倍。发现了这个规律,也就知道梨树棵数只需要用总棵数除以6就可以了。接下来就可以去想为什么会是这样了。

    两种实践思路,都可以做出答案,也都有希望发现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不过第二种尝试更容易发现。

    案例二:一项工作,甲单独做需要20天,乙单独做需要30天,若两人合作需要多少天?

    这是一道非常基础的工程问题,也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解决。如果五六年级的孩子第一次遇到这道题,之前没有这类题的任何经验,可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而且这道题目似乎不像上一道题那样容易尝试了。那么这道题目该如何思考,如何实践,又能有怎样的发现呢?

    这道题目特殊之处在于已知条件只有时间量,没有说每个人每天干多少工作,也没说工作一共有多少内容,其实这两个条件我们知道一个就能求出答案了,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两个方向入手进行假设。

    实践思路一:假设甲每天的工作量,进而依次可以求出总量、乙每天工作量、两人合作每天工作量、合作所需天数。

    假设甲每天做1个工作,最后推出需要12天。

    假设甲每天做2个工作,最后推出需要12天。

    假设甲每天做3个工作,最后推出需要12天。

    答案很明显就是12天了。

    实践思路二:假设总的工作量,过程就略了。

    这两种实践思路也都能有诸多的思考和发现,这里把思考和发现的机会就留给读者了。

    案例三:计算99×99-98×98

    这道题目学过两位数乘法后就可以做了,当然会平方差公式就能更简单的做出来。如果没学过平方差公式,又不愿动笔列竖式(或者题目出的数大到没法算),这题就又需要实践了。

    实践思路:数源于生活、运算也源于生活,所以可以将计算题迁移到生活实际中。

    如果找99个小朋友,给他们每人99个苹果,再从中选98个小朋友,每人拿回来98个苹果。最后这99个小朋友里,有98个小朋友每人还剩1个苹果,还有1个朋友有99个苹果,这些小朋友一共就有197个苹果,非常简单,这也就是这个算式的答案了。

    这里也把思考和发现的机会留给读者,包括其它的实践思路。其实数学原本就来自生活,将题目再转化为生活问题来思考。

    这三个案例,分别用了尝试(从某个已知条件入手试数)、假设(假设一个新的已知条件)和迁移(计算迁移到生活实际)这三种实践方法。其实实践的方法思路还有很多,既然是思考,也将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读者。

    实践本身的思路和方向虽然很多,但却都具备下面这三大特点:

    1、作为思考的开端

    思考未知的数学问题往往需要一个很完整的思考过程,而经过了“实践”的思考,“实践”就可以作为这个思考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实践过后可能是观察、可能是比较、可能是分析、可能是判断。常说到有好的开端就成功了一半,而数学中,一个好的“实践”也相当于思考成功了一半。

    2、思路能书写下来(能表达出来)

    如果孩子没有动笔也表达不出来,却说在思考,我们有可能无从得知孩子是否真正在思考,可能由此引发了诸多限制孩子思考或者是放纵孩子拖延的惨案。其实“实践”思考路线刚好还能解决这个问题。

    3、过程能推理下去

    推理过程中,不一定能推几步,但往往能够得到自己的一个判断:或者这个实践能解决问题,或者这个实践不能解决问题。能解决问题固然好,不能解决问题也是非常正常的,思考的过程就是需要经历大量的试错。如果思考过程中,没出现过很多失败,那成功也意义不大。


    关于“实践”,可能还会有这三个疑惑。

    1、能做出来题,但不会写过程怎么办?

    在当前的教育中,这三道题的“实践”过程,虽然都得到了答案,但写出来的过程都未必算对,这确实是一个现实问题。

    但要格外注意的是,“实践”的目的是什么?第一目的并不是成绩,而是思考,孩子们是能通过“实践”来寻找思考方向和感悟思考方法的,并且确实能解决一些问题,这按理说就已经超值了,成绩的事情可以再想成绩的解决办法嘛。

    通过实践和思考,个别孩子确实能够领会到题目的本质,解题过程就不是问题;很多孩子能够做到解决一部分问题,解决之后可以经他人引导、帮助来发现本质,进而会写解题过程;还有很多孩子能找到一些思考的感觉,但离解决数学问题还有距离,这时再进行正常的数学学习,两不耽误,这也同样是有益而无害的。

    2、举的例子都是简单题,难题能否实践?怎么实践?

    首先,实践必须从简单题开始,这才有成功的可能。不要说因为简单题学下就会了,我就不去思考实践了。如果直接从难题开始实践,那么往往会以惨败而告终。

    其次,简单题实践成功了,难题才有实践成功的可能性。所以不要着急,就找最基础的题目开始思考实践,直到简单题有了感觉、有了发现、有了眉目之后,再逐渐去尝试难题。

    最后,简单题思考到位了,难题可能就不难了,甚至更简单。难题和简单题从记忆和模仿的角度来讲,跨度会很大,但是从思考的角度来讲,跨度并不大。就比如开始的那道和倍问题,最基础的题目也蕴含了和倍问题的本质,如果领会了,那不管题出多难,万变不离其宗。

    3、很多思考听上去都应该是非常高级的,“实践”还包括着试数等感觉低级的思路,那么“实践”是不是很低级的思考入手点?

    “实践”是否高级不重要,它的意义就是在于为思考寻找到了突破口。

    很多孩子提到思考就只能傻愣着,但是“实践”很多时候就是能为孩子指引出来一个方向,包括感觉低级的试数法,“实践”的意义是很大的。

    而且往多了想,一切发明创造、一切科学研究、一切探索发现,哪个在成功之前不是经过大量的尝试、大量的实验,大量的实践呢?只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模仿式或记忆式的,直接知道了结论,而跳过了“实践”的过程罢了。

    关于思考的方向(实践)就说到这里,其实思考模式不仅能够给出明确可行的思考方向,而且能够清晰的彰显出思考的结果。那么思考模式的结果是什么呢?敬请期待下一篇《思考模式的结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四章 3.思考模式的方向——实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rv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