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在重庆山里长大的孩子,出生在90年代。时值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我的父母成了浩荡打工大军的一份子,踏上了开往沿海的列车。
父母外出后,我便成了留守儿童,与奶奶相依为命。时至今日忆往昔,我的童年虽没有父母相伴,却充满了欢乐,这是因为我的奶奶给了我无尽的关怀与疼爱。写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奶奶为我摘的李子了。
对于在巴蜀地区长大的孩子们而言,农历五月是个充满回忆的时节。不仅是因为五月时值端午,还因为盼了几个月的李子开始成熟了。
仲夏之际,蝉鸣不停。繁忙的春耕已经结束,丰收的秋季尚未到来。我的奶奶此时没有太多的农活可做,除了对蔬菜的日常照料之外。便是每日黄昏,到那梯田走走,看看稻谷的成长情况。她去时一般都会背上背篓,为我家的老牛割一背牛草。
在那连绵不绝的梯田之间,是一棵又一颗李子树。奶奶每日出门,看见这些李子,都会为我摘些放在背篓里,连带着牛草背回来。
那时的我通常正在屋子里看动画片。而奶奶的归来总是带着声音的,或与遇见的某个乡里邻居谈话,或呵斥院门调皮的家狗,诸如此类。听见这样的声音,我都会欢快的跑到奶奶面前,奶奶则从牛草里拿出一个又一个李子递给我,并亲切的唤我一声幺儿。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奶奶那脸上淳朴幸福的笑容。那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特有的笑容,与父母对子女的高期待,或曰望子成龙不同,那是最纯粹的隔辈亲的爱。
李子不大,却清脆香甜。长大后的我吃过各种各样的李子,个头更大的,或者进口的,不过味道却总不如家乡的李子好吃。
奶奶老了,说来惭愧,小时候我问过我的奶奶的年龄,她说她48岁,自那以后,我一直以为我的奶奶48岁,直到奶奶的背开始驼了;直到家里的田地荒废了多年,曾经的梯田也长满了杂草:直到奶奶的腿开始时不时的犯风湿,我才意识到奶奶已经70岁了。
不记得是哪位作家说过:当你有一天照镜子之时,发现自己的模样越来越像父亲,那你就老了。转眼自己已到而立之年,更何况我的奶奶呢。
每个人的一生都干过很多混账事,不过岁月不会给你重来的机会,即便是梯田边的李子树,今还剩下几棵也不得知,毕竟曾经美丽的风景,早已成了野猪泛滥的无人之境,而太阳照常东升西落,仲夏之夜的繁星也像往年一样挂满天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