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日好文分享亲子教育婚育杂谈
当你注视孩子时,看到的是孩子,还是自己的倒影

当你注视孩子时,看到的是孩子,还是自己的倒影

作者: 雪屋随思 | 来源:发表于2021-07-06 08:28 被阅读0次

    我们看着孩子,孩子也看着我们,可是当我们看着孩子的时候,真的“看到”孩子了吗?亦或者,看到的不过是自己的倒影?

    我们常能在身边看到类似这样的场景:

    母亲在削梨,削之前问孩子吃不吃,孩子说不想吃。但母亲根本不理会,继续给孩子削,然后盯着孩子一直把梨吃完。

    这不过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孩子自然不可能因为小小一个梨就产生严重的行为问题,但这确实是一个典型的孩子没有“被看见”的例子。

    有一种饿,叫你妈觉得你饿;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妈妈们似乎很容易把自己的感受加诸在孩子身上,孩子或许根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需求,也或许表达了,但并没有真的被听到。

    这些总是没有“被听到”的孩子,更容易成为熊孩子。

    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只能通过问题行为来引起关注。

    许多父母感到自己已经在孩子身上花费了大量的心力,可孩子还是和自己不亲近;自己已经尽可能去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而孩子仍在不断索取。

    可是事实上,你虽在孩子身上付出了许多,却未能真正理解孩子。

    也许你不过是花时间待在孩子身边,让他去做你希望他做的事;也许你不过是尽可能去满足你认为孩子有的需求,而并非孩子真实的需求。

    如果母亲经常误解孩子,说他很饿,而实际上他在休息;当他充满好奇时,说他“太吵”;当他专注于自己手上的玩具时,又指责他不愿意起来活动。

    这样充满了母亲感受的干预,事实上是对孩子生活的入侵。

    孩子会因为这样的误解变得不安、焦虑、充满防备,进而就可能产生问题行为。

    我们都可能会有只看到孩子的阶段。

    其实并非我们满心满眼都是孩子,而是我们混淆了孩子和自己。

    我们把自己的喜好当成了孩子的喜好,把自己的感受当成了孩子的感受。

    就像开头我说的那个小场景中的母亲,为什么一定要孩子吃梨呢?多半是因为自己觉得梨子健康又美味,自己爱吃,所以孩子也该爱吃吧。可是孩子可能就爱吃苹果呢?

    就如那个笑话中:两个孩子讨论为什么大人不挑食。一个孩子说,因为他们只买自己爱吃的菜呀。

    是呀,我们是大人,所以我们拥有了选择权,我们基于自己的偏爱做出了选择,然后横加指责孩子不偏爱我们的偏爱,是不是对孩子太不公平了呢?

    这种不分彼此的对于喜好和感受的共享,事实上是对于孩子的侵犯。

    我们剥夺了孩子表达自己喜好和感受的机会,也无怪乎孩子会用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来反抗。

    不过我们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还是不要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没有人可以完全充分理解另一个人的需求,哪怕我们是他们的父母也不行。

    但我们至少可以本着尊重平等的态度,去尝试着理解一下孩子。我们应该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他们亦有自己的喜好和自己的喜怒哀乐。

    我们应该尝试尽量清晰地区分哪些是我们的喜好,哪些是孩子的偏爱。哪些是我们自身的情绪,哪些是孩子的情绪。

    是我们深陷内疚,还是孩子在引起麻烦?是我们正在愤怒,还是孩子故意挑衅?

    我们今天一点就炸,是因为在工作中遇到了棘手的困境,是因为和爱人意见不合拌了嘴,是因为天气不佳打乱了我们原本的计划,还是真的只是因为孩子今天格外讨人嫌?

    想要理清自己的情绪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很多时候,糟糕的事本就是接踵而至,交织成一团乱麻。但我们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这样的思考,至少我们不会认为晚间吵闹着要听个睡前故事再睡的孩子是你这一天爆棚的负能量的罪魁祸首,至少我们也不会认为不愿意吃梨的孩子就是在故意给你找麻烦。

    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情绪,也能更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行为。

    这是我们为人父母都要走的路,这也是我所理解的为什么说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

    除了梳理我们的情绪和感受,我们还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

    我们的孩子的成长速度常常远超我们的预期,毫无准备的我们常常会缺乏对孩子的信任感。

    我们不相信孩子可以真实、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不认为孩子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偏好,所以我们肆无忌惮地把我们认为是好的东西加诸在他们身上。担心、指责、怀疑和失望,也就这样在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中潜滋蔓长了。

    请客观地看待我们的孩子,他们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要有能力,他们可以照顾好自己的感受,他们也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偏爱。

    先看到自己,再看到孩子。

    通过对自己和孩子的喜好和情绪的观察和梳理,我们会渐渐意识到有些东西不是孩子应该喜欢的,而是我们喜欢的;有些技能不是孩子必须学会的,而是我们希望自己拥有的;有些情绪不是因为孩子的行为而产生的,而是我们在戴着已经产生了情绪的有色眼镜在看待孩子的行为;有些事不是孩子不能做,而是我们不相信孩子可以做。

    慢慢的,我们不会再只看到孩子,我们能够看到自己,也能够看到真实的孩子。

    我们最不能接纳的孩子的某个行为背后,往往是我们不能接纳的一部分自己。

    我们通过养育孩子的过程,去更了解自己,去一点点接纳自己的情绪,和自己和解。这是我们的修行,我们的成长,也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爱与支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你注视孩子时,看到的是孩子,还是自己的倒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ww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