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读我的研究生文献时,时常有一种受创的感觉,因为它在击破我曾经建构的世界,我甚至和2位交好的同学组成了一个吐槽小组。这个课程中有与宗教、生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具身心理学等等一系列,超乎我个人认知范畴的内容。
这会让我想到村上春树的《1Q84》中的青豆,青豆是在教会里长大的孩子,她的童年严格地遵守着那个教会中的法则,而教会中的法则显然与外面的世界法则有许多相异。或许我们处在外面的世界人,要去理解那个宗教中的人所经历过的特殊状态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能有一种受创的体验,不管是从头脑还是从身体层面,我们既没有听过,也没有体验过。这也会让我想到关于心理创伤的描述:
心理创伤是突然的、意外的、难以想象的侵入,这是一种被视为暴力的侵入,因为这种侵入,对主体来说,超越了他的能力,他不能将这一行为纳入自身。主体不再是主体,他成为客体。行为超越了他的词语,超越了他的理解力,超越了他说“我”的能力。自此心理学家的工作在于将病人遭受创伤的经历变成词语,重新赋予主体以自己的名字说话的能力,重新赋予主题做出个人评判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心理咨询中做的是什么,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告诉来访,这件事情的对错,或者这个人伤害了你,或者那件事情本应该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重要的是来访怎么感受,来访怎么理解他自己经历,如果咨询师告诉来访,那个人他伤害了你,他就是不对的,这件事情的性质就是一种故意伤害,这可能偏离了心理咨询,重要的是来访者的言说,你告诉他,他的爱人是渣男或者渣女,你几乎是在对来访说,你个蠢货。在来访的生活经历与背景中,他有他的需要,他有他的理解,我们以为的爱,可能和来访以为的爱是不同的,而咨询的工作是让来访把他的故事讲完,用他自己的方式。否则,当咨询师将自己的言语赋予来访时,这可能就会像一个在宗教中长大的孩子,忽然被丢到了另一种文明与生活中,这可能本身就会造成一种混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