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诸葛亮是中国人民心中智慧的化身,忠臣的楷模。“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采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教师背诵全篇,给学生以震撼和影响力,同时进入课文。
二、简介“表”
表示古代臣民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感情色彩很浓,“动之以情”是“表”最基本的文体特征。“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三、写作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将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的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魏的长安,临行前,上书后主。

四、理清写作思路
《出事表》中所言之事、所陈之情、所提“希望、所表”忠诚“都是紧扣”出师“吗?
一向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在出师之前,对后主刘婵极为不放心,千叮咛万嘱托,文章开头从当前形势出发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这跟出师有什么关系?
如果陛下采纳三条建议,治理有方、国泰民安,后方巩固有保障,北伐才能顺利进行。
不能调换次序。开张圣听是前提,打通了忠谏之路,赏罚分明和亲贤远佞才可能实现。而赏罚分明是执政的关键所在,亲贤远佞是核心。这样说理主次分明,先后有序,更能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
诸葛亮还向陛下举荐了很多贤臣,有文官,有武将,他这么精心交代是为了什么?为了能够安心的出师伐魏,消除后顾之忧。
回忆往事时,诸葛亮回忆了哪些往事?
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这些往事实际上就是出师的根源。
为了这次出师,诸葛亮还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是稳定后方,消除后顾之忧。目前出师的条件具备了吗?从哪里看出来?“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为了实现全国的统一,诸葛亮在平定了南方的叛乱之后,决定北上伐魏,课文如何写自己的责任和出师的最终目的的?
诸葛亮有没有向陛下请求出师,表达自己的决心?“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
总结:文章前五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三条建议;六七段追忆往事,又写出师前的准备,出师的请求、决心,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八九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