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273286/4316e30268896612.jpeg)
我们该进行《出师表》这篇课文了。《出师表》是一篇千古名文,上这课之前,我就心怀敬意与忐忑,我怕,我上不好。
这篇文章得到了许多名人的敬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
确实,上这一课,我遇到了麻烦。我已经上了两节课,居然还没能真正走进文本,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触摸文本的实质。仅仅“朗读课文”这一个环节,就在磕磕绊绊中走了这么久的时间,的确是有点出乎我的预料了。
《出师表》这篇文章,我看过许多公开课都把这篇文章设计成一课时上完,可是我已经上了两课时,居然什么也没讲,什么也没说,就一头栽在了“朗读”的泥沼里,越陷越深,不可自拔。我真的佩服那些一课时就可以上完的老师们,是他们有三头六臂,是还是他们有祖传秘方,怎么就那么厉害呢?我怎么就推不动课堂的节奏呢?
就这样,这篇文章被稳稳地搁置了下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7273286/d0489b62a48a457a.jpeg)
昨天,《出师表》第一课时,我仅仅就上了这些内容:介绍了相关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文体介绍,然后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顺,读准节奏,我又范读了几段大家认为比较难的段落,还给学生看了一段朗读视频,这么多内容,就已经到了下课的时间了。
今天早读课,我继续让他们反复朗读课文。打算走进教学第二步:疏通文意。
上课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小调查:
“同学们,学习《出师表》什么感受?”
“这篇文章太难了!”
“这篇文章篇幅太长了!”
“这篇文章读不懂、读不顺,读了几遍,都是磕磕绊绊,一脸蒙圈!”
……
没想到,已经进入第二课时,学生的反映还是这样。
计划不得不打乱了,我不能硬推着学生往前走,那样太累,也肯定走不好。
“好吧,我们再读这篇文章三遍,检验一下自己能不能一次比一次进步,有没有哪一遍,可以读得一字不差。”
![](https://img.haomeiwen.com/i7273286/21665fadd3feed2c.jpeg)
“哇啦哇啦”的读书声响起,我开始巡视学生的朗读,询问情况并给予帮助。
十五分钟过去了,读书的声音渐渐小了。
“有没走同学其中的一遍课文朗读是全对的,读准了字音,也读顺了语句,更读准了节奏?”
学生无一人举手。
“这样吧,我们找一排同学朗读,正好八位学生,一人读一段,全对的同学可以加分。”
学生跃跃欲试,最终选定了第四排同学。
第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读错了;第二位同学朗读课文第二段,又错了;第三位同学朗读课文第三段,还是错了……八位同学读完全文,六位同学出错,两位同学勉强算全对。
于是,只好放弃文意疏通,再次在朗读上下功夫。我把全文朗读节奏划分好,展示在投影上。边读边强调重点文字的节奏和读音。就这样一节课又悄然溜走,我好像什么也没做,几乎是原地不动。
面对这样的学情,我怎么办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7273286/0f966364d675d18a.jpeg)
我只能让课堂的节奏慢一点,再慢一点。高效课堂自然需要,但是,如果不尊重学情,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寻求所谓的“高效课堂”,拼命往前拉拽学生,也肯定会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绊绊,痛苦不堪吧。
就这样,慢慢来吧!
如此经典的课文,我不能让他们囫囵吞枣,不能随意应付,稀里糊涂上完了事。那样,岂不是辜负了诸葛孔明,糟蹋了这篇千古名文呢?
不能,决不能!
那么,就让我陪着他们,慢慢地,稳稳地,走进这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一篇千古表文,感知诸葛孔明那一颗赤诚而滚烫的忠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