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这本书最近火的不要不要的,因为参加彭小六个人学习班的缘故也算是火线拜读了一下。初读一遍后感觉“刻意练习”这个概念似乎还并不是那么成熟,读下来略感生涩,重点章节再读之后略微品出一点滋味。如果你恰巧也在读《刻意练习》,恰巧也感觉有些生涩,希望下面的文字能够帮到你。
什么是心里表征
心里表征概念是整本书的核心。好像内功心法一样,练好了就算招式是太祖长拳都天下无敌,但是修炼起来却又是难上加难。简单解释,心里表征就是一个人在进行具体技能学习时解决如何将短记忆转化成长记忆、如何组织知识结构和如何思考实际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套路。这三点是一一递进的。
短记忆转化长记忆是知而不学,记住了但不理解。组织知识结构是学而不用,知识之间已经打通了,明白各自的联系和在整个知识架构中的各自位置,但是遇到了新问题怎么运用并不清楚。如何思考问题才是最高级的学以致用的状态,达到这个层级需要打通理论和现实的隔阂,要学会用多个理论来思考、解释一个问题。
以上三点加起来成为了一个套路,也就是心里表征。这个套路内部可以循环更新,对外可以延展更新。用这种方法进行跨界学习和研究将变得轻松和步骤可循。
心理表征别人怎么说
我个人才疏学浅,“心理表征”这个词确实是第一次听说,但是这个理念和其中某些做法并非是其作者埃里克森和普尔所首创。几年前有一本书《如何高效学习》,作者斯科特.杨据称是一个1年完成MIT4年课程的超级学习者。他所提出的整体性学习方法的原理和《刻意练习》的创建心理表征极为类似。
虽然整体性学习偏重于学习知识,创建心里表征偏重于技术,但是实际上在《如何高效学习》中提供了大量极具操作性的方法。《如何高效学习》堪称《刻意练习》的操作指导书。举几个例子,《练习》中提出的短记忆要转化为长记忆,《学习》提出了挂钩法和联想法。《练习》提出了要构建知识结构,《学习》称之为结构与模型并提供了比喻法、内在化和图表法。
建立心理表征难在哪
然而莫扎特和斯科特.杨只有一个,我们看这些书也很有可能都没有什么鸟用,因为万事开头难。《学习》提倡多比喻和内在化,然而这种“非常道”的东西用语言是很难说清楚的。而且无论是比喻还是内在化都需要对要学习的知识和其他一些无关的知识都很理解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做出来的,这个学习曲线最开始角度得有60度吧。。。。。。
《练习》更是说的明白,心理表征这一套只是在已经有着成熟培训体系的领域有了明确的实施方案。对于其他训练体系不成熟的领域,它的建议是这样的:1、找领域里的大牛;2、庖丁解牛;3、你学牛;4、你成了大牛。问题是如果一个领域里的大牛在我眼里都成了骨肉皮,我真的还需要学他吗?《练习》这本书其实只是归纳了一个现象,却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演绎到其他地方。
这也不行,那也不是,怎么办?骚年,我有个土办法奉上。
土办法来了
首先声明,这个点子完全是剽窃安替老师文章《中西最顶级的学习模式,居然是绝大部分人都不以为然的》,写在这里只是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看原文请移步安智学堂(微信号:openmindclub),同时极度推荐你能去读原文,绝对值得。
简单来说,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安替老师的思路和《练习》的说法结合起来。第一步,先找一个身边的小牛。第二步,在需要学习的那个领域无耻的复制小牛。注意,是复制。这种复制包括思考方式、用词习惯、个人爱好、工作流程事无巨细,甚至缺点也要一丝不苟的复制过来。第三步,不断练习,直到你和小牛几乎一模一样。第四步,去找一个你身边的中牛,然后的事情你就懂了吧。
解释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这有可行性。第一,对于身边的牛人我们很难知道他这么牛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分析他的优缺点然后进行批判性学习。而且现实中往往出现的情况是福祸相依,一个缺点正是另一个优点的代价。所以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能做的事只有一件,全面复制。第二,我们为什么只找身边小牛,因为这种学习方法需要和小牛如胶似漆、天天缠绵,直到你成为了他的影子。对于一个领域内的顶尖大牛,即使是他儿子也很难有这个条件。而不管我们到达了什么层级,身边总会有比我们强又能近距离学习的人物。
这个办法与《练习》中富兰克林学写作的案例有异曲同工之处,简单而可行。怎么样,准备好在身边找牛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