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词典已上线1339/10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478天
1
最近看到知乎上大家在讨论一个话题:
你如何评价“30岁还在用拼多多的男人是可耻的”这句话?
不出所料的,底下的回答都在反驳、讽刺这种论断。
30岁的男人怎么就不能用拼多多了?
短短一句话,就带出了好几个刻板印象。
年龄标签、性别标签和行为标签,一应俱全,三个叠在一起着实让人反感。
我们也常常看到类似的言论:
比如某女星翻车的广告文案,“不会用香水的女人没有未来”;
比如,“女人过了30岁,结婚就难了”;
或者,“30多岁还没有实现财务自由,就低于别人一等了”;
又或者,“你的小孩被同龄人抛弃了吗?”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难免被各种标准绑架。
“到了怎样的年龄,就应该达到怎样的标准。”
总的来说,就是所有人的人生都应该按部就班,不能输在任何一个阶段的起跑线上。
2
社会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社会时钟”,指的是在人的一生中,那些重要行为应该发生的时间节点。
《非正式会谈》曾专门有一期讨论了各个国家的社会时钟,并且展示出典型的中国式家庭的社会时钟:
0-10岁:学习各项课外技能,不断考级,逢年过节被家里亲戚要求才艺展示;
10-20岁:背书、考试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不允许谈恋爱;
20-30岁:到处投简历,着急自己找不到工作,被催婚;
30-40岁:成为房奴、车奴;
40-50岁:为孩子的未来操心,省吃俭用,努力存钱;
50-60岁:终于有了自己的生活发现马上要退休,又开始担心退休后怎么办;
60-70岁:花费大部分精力养生,却发现还要帮忙带孙子;
70-80岁:可以安定下来安度晚年。
生活的齿轮一直咬着我们走,似乎留不出一点空隙。社会时钟的滴答声,时刻提醒着我们,到了哪个点,就该做些什么。
按照时刻表,完成学业、步入社会、找工作,结婚成家。完成一步就要接着下一步,解除一个压力,就会迎来新的压力。
社会上无数人时刻被社会时钟的闹铃声所折磨,一旦没有按照社会时钟走,身边的人就会来催,不论是父母、朋友,还是三姑六婆。
甚至自己,也会因为没有跟上社会时钟而产生焦虑,越发觉得自己失败,像个异类。
我想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里,有一句话特别能解释现如今大多数人的状态:
“你我都不可能摆脱时钟的束缚,已沦为社会这个时钟的齿轮,一旦少了齿轮,时钟就会出乱子。
纵然自己渴望率性而为,周遭也不容许。”
3
“为什么现在个人对生活意义的理解越来越贴合社会要求了?”
在一次访谈中,人类学教授麦高登曾对这个问题作出解释:
“因为个体都在社会中寻找自我意义,也就不由自主地遵循这些意义去生活。”
当“人生”这个词被设下了越来越多的门槛,嵌入越来越多的条条框框,当被所谓的“标准答案”所围困,他人的眼光、社会的评价就自然而然占领高地,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将个人对生活意义的理解,愈发向社会要求所贴合,去靠近人生的“及格线”。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被社会时钟推着走,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
正如《非正式会谈》里,美意代表钟逸伦所说,当代人之所以会在面对“社会时钟”时产生不可抗拒的焦虑感,是因为他们把内心的幸福感与“社会时钟”的节奏牢牢挂钩。
要缓解这份焦虑感,就应该主动出击,主动把握自己人生的节奏,在自己选择的人生走向中获得幸福感。
前段时间,作为国内知名的女演员秦岚,即便自己事业有成,也依然要被质疑“不想结婚是不想负责任”,依然会被灌输“生孩子是女人义务”的观念。
对此,秦岚是这样说的:
“为了结婚而结婚,才是不负责任吧。”
“我的子宫使不使用,关你什么事?”
如秦岚所言,自己的人生,关别人什么事?
无论是婚姻、孩子还是所谓的成功,都并不一定是幸福生活的必需品。
找到真正自己所爱的人和事,都比在“应该”的时刻结婚生子更为重要。
社会比较是人与人之间的横向比较,但某种程度上说,我们自身的纵向比较,更重要、更有意义。
如果只是一味地根据外界比较的结果下结论,否定自己、认为自己落后于他人;又或者认为自己比某些人厉害、比别人过得幸福,都是过于片面的。
前段时间“拉踩”梅艳芳的伊能静,也正是因为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在他人身上,去断言别人“有遗憾、不幸福”,而引起许多人的不满。
毕竟每个人的境遇都不相同,“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句话适合对评价你的人说,也适合拿去理解他人。
所以,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身上,问自己内心真实的诉求是什么,定制自己的时钟。
我很喜欢这句话:
“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
允许自己肆意奔跑在旷野上,也对别人的奔跑方式给予理解。
当每个人的眼里,不再有异类,不存在跑偏,或许,所谓的“社会时钟”,就不会再那么让人心焦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