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听到这个观点,“胡说八道”……等等想法在我脑海一闪而过,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做出了评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看到这段话,我用笔重重的圈出来,不带评论的观察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每天在和学生交流中,我从来都是直接发表评论的结果,甚至于连观察这一步都省了。
不仅是在教育学生时,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和老公交流时,和儿子交流时,和同事亲人交流时,我好像从来都是从自己的角度,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评论。
认真阅读后,我发现,难怪我们在交流时容易陷入困境,因为我们用评论代替观察,是从自我出发,而听者听到的往往是指责、批评等负面词语,负面标签的消极影响很明显――例如用“懒惰”和“笨蛋”这样的词语形容人,他们情绪会产生抵触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可想而知,继续的沟通交流是很不愉快的。
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们总是这样,把自己看到别人做的事情的和自己的反应混为一谈。例如在面对孩子时,他们做的事情我们不理解或者他们不按我们的吩咐做事情时,我们常常火冒三丈,严厉批评他们,其实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是孩子笨或者不听话吗?或许,只是他现在理解和懂的事情和我们不一样,出发点不同而已,如果从他们做的事情的事实出发,不加我们的主观判断,帮助孩子客观的去分析,也许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就会变小,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减弱,亲子关系就不会变得紧张。
在沟通时,我们尽可能的要避免绝对化的结论,“总是”“每次”“从不”“经常”“很少”……这样的词语很容易混淆观察和评论,让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让别人不愿做出友善的回应。比如对儿子说“你经常不刷牙”其实就是评论,可以试着改成“这周你有两次没刷牙就吃饭了,这对牙齿不好,你下周能坚持每天早晚刷牙吗?”
评论也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在使用语言时我们要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观察,并清楚的描述观察结果。――“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沟通之――区分观察和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