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 认知革命
第一章 | 人类: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
- 在历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让历史正式启动。大约12000年前,“农业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让历史加速发展。而到了大约不过是500年前,“科学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可以说是让历史画下句点而另创新局。
- 说到史前人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们在当时根本无足挂齿。
- 从同一个祖先演化而来的不同物种,会属于同一个“属”(genus)。
家族秘史
- 人类(Human)已经习惯自己是唯一的“人”,是因为在过去1万年间,“人种”确实只剩下智人一种。然而,“Human”一词真正的意思是“属于人属的动物”,而在过去,这可不只“智人”而已。
- 但不论如何,他们都是“人属”,也都是人类。
- 从大约200万年前到大约1万年前为止,整个世界其实同时存在多种不同人种。
- 从整个历史来看,过去多种人种共存其实是常态,现在地球上只有“一种人”,这才是异常。
思考的代价
- 答案在于:庞大的大脑也是庞大的负担。
- 对于在非洲草原上这究竟是不是个好策略,事先只能说无人能知。
- 于是,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就让生产开始提前。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可说都是早产儿,许多重要器官的发育都还不够完善。
厨师的种族
- 然而,火带来的最大好处在于开始能够烹饪。
- 烹调让人类能吃的食物种类更多,减少所需的进食时间,还能缩小牙齿、减少肠的长度。
兄弟的守护者
- 最近数十年来,替代理论一直是这个领域的大致共识,这项理论不只背后的考古证据更可靠,政治上也更为正确(如果说现代人类族群各有明显的基因差异,几乎可说就是打开了种族主义的潘多拉盒子,而科学家可没这打算)。
- 如果尼安德特人尚未灭绝,我们真的还会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生物,与其他动物都不同?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才决定将尼安德特人赶尽杀绝。
第二章 | 知善恶树
- 大约45000年前,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他们越过了海洋,抵达了从未有人类居住的澳大利亚大陆。
- 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大脑内部连接方式,让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语言来沟通。
- 人类语言特别的地方:
- 最常见的理论,认为人类语言最为灵活。
- 第二种理论,也同意人类语言是沟通关于关于世界的信息的方式。
- 即使到了今天,绝大多数的人际沟通(不论是电子邮件、电话还是报纸专栏)讲的都还是八卦。
- 然而,人类语言真正最独特的功能,并不在于能够传达关于人或狮子的信息, 而是能够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
- 【评论】意识中诞生了创造力与想象力?
- 讨论虚构的事务正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功能。
- 然而,“虚构”这件事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
标致汽车的传说
- 然而,人类的社会本能也和黑猩猩没有什么不同,只适用于比较亲近的小团体。等到这个团体过大,社交秩序就会崩坏,使团体分裂。
- 只要在150人以下,不论是社群、公司、社会网络还是军事单位,只要靠着大家都认识、彼此互通消息,就能够运作顺畅,而不需要规定出正式的阶层、职称、规范。
- 任何大规模人类合作的根基,都在于某种只存在于集体想象中的虚构故事。
- 简单来说,标致公司与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什么实体的链接。它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
- 标致公司只是我们的一个集体想象,这种想象在法律上称为“法律拟制”(legal fiction)。
- 在过去几世纪间,这种公司已经成为经济主流,我们太习惯于这种概念,而忘了这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
- 其实,这和史上许多祭司和巫师创造神魔的方式殊无二致。
- 难点不在于讲故事,而在于要让人相信。
- 这种通过故事创造的东西,用学术术语来说就称为“小说”,“社会构建”或者“想象的现实”。
绕过基因组的快速道路
- 例如在1789年,法国人几乎是在一夕之间,相信的故事就从“天赋人权”转成“人民做主”。
- 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它们的社会行为就不会又显著的改变。
- 过去想要改变社会结构、发明新科技或是移居到新的地点,多半是因为基因突变、环境压力,而不常是因为文化的理由。
- 【评论】人类的传承并不依靠血缘,而实依靠思想与意志。实际上也可以把人类整体看作一个超级生命,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超级生命的一个细胞。
- 【评论】现代智人的社会组织方式与古代智人的社会组织方式类似,是一种高级的方式。
- 然而,事实就是所有动物只有智人能够进行贸易。
- 而在部落社会里,如果两个陌生人想要交易,往往也得先借助共同的神明、传说中的祖先或图腾动物建立信任。
历史和生物学
- 智人发明出了许许多多的想象现实,也因而发展出许许多多的心为模式,而这正是我们所谓“文化”的主要成分。
- 于是,认知革命正是历史从生物学中脱离而独立存在的起点。
第三章 | 亚当和夏娃的一天
- 演化心理学领域的学者认为,即使到了现在,我们的大脑和心灵都还是以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在思维。
- 于是,这种想大口吃下高热量食物的直觉本能就这样深植在我们的基因里。
- 所谓的石器时代,其实说是“木器时代”更精确,当时的狩猎采集工具多半还是木制。
- 换句话说,虽然用人类学方式观察现代的采集社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远古采集社会的种种可能性,但这绝非全貌,而且可以说绝大多数仍不得而知。
- 【评论】样本数太少了。
原始的富裕社会
- 智人采集的可不只是食物和原材料,同时还有“知识”。
- 而等到农业和工业时代开展,人类开始能靠着别人的技能生存下来,就算是低能的人也开始有了生存空间。
- 许多专家将这种社会定义为“最初的富裕社会”。
会说话的鬼
- 远古的采集者普遍信仰泛神论的信仰(animism)。
- 泛神论者认为,人类和其他的灵之间并没有障碍,可以直接通过言语、歌曲、舞蹈和仪式来沟通。
- 泛神论并不是某个特定的宗教,而是数千种不同宗教、邪教或信仰的通称。它们之所以可以都称为“泛神论”,是因为这些宗教对于世界的看法,对于人类的定位所见略同。
- 不管正确答案为何,这两具松希尔的孩童骨骸无疑证明,3万年前的智人已经发明了一些社会政治规范。
和平还是战争?
- 我们已经看到,采集社会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宗教和社会结构,可以预测他们也同样有不同的暴力倾向。
沉默的帷幕
第四章 | 毁天灭地的人类洪水
- 他们的第一项重大成就,就是在大约45000年前殖民澳大利亚。
罪名成立
- 对这些动物来说,需要靠演化才能学会惧怕人类,但时间根本不够,它们转眼便已灭绝。
地懒的绝灭
- 在这之前,没有任何其他动物能够在基因几乎毫无改变的情况下,这样快速地迁移到如此大不相同的环境当中。
诺亚方舟
- 可能的结论只有一个:智人的第一波殖民正是整个动物界最大也是最快速的一场生态浩劫。
- 第一波的灭绝浪潮是由于采集者的扩张,接着第二波灭绝浪潮则是因为农民的扩张;这些教训,让我们得以从一个重要观点来看今日的第三波灭绝浪潮:由工业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
第二部分 | 农业革命
第五章 | 史上最大骗局
- 这是一场关于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农业革命。
- 即使到了今天,虽然人类有着种种先进科技,但食物热量超过90%的来源仍是来自人类祖先在公元前9500年到公元前3500年间驯化的植物:小麦、稻米、玉米、马铃薯、小米和大麦。
- 但现在则认为农业是同时间在各地独自发展而开花结果。
- 为什么农业革命发生在中东、中国和中美洲,而不是澳大利亚、阿拉斯加或南非?原因很简单:大部分的动植物其实无法驯化。
- 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
- 生存和繁衍正是最基本的演化标准,而根据这个标准,小麦可以说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植物。
- 小麦的秘诀就在于操纵智人、为其所用。
- 研究古代骨骼发现,人类进到农业时代后出现了大量疾病。
- 对于个人来说,小麦根本算不上给了什么。但对于智人这个物种整体来说,小麦的影响就十分深远。种植小麦,每单位土地就能提供更多食物,于是智人的数量也呈指数成长。
- 这正是农业革命真正的本质:让更多的人却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
奢侈生活的陷阱
- 为什么人类会犯下如此致命的误判?其实人类在历史上一直不断重蹈覆辙,道理都相同:因为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各种决定最后的结果。
- 人类发现时,已经深陷陷阱、无法自拔。
- 我们以为自己省下了时间;然而,我们其实是把生活的步调加速成过去的十倍快,于是我们整天忙忙碌碌、焦躁不安。
- 人类一心追求更轻松的生活,于是释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结果并没有任何人料想得到,甚至也不是任何人所乐见的。
神圣的干预
革命的受害者
- 不幸的是,演化观点并不是唯一判断物种成功与否的标准。它一切只考虑到生存和繁殖,而不顾个体的痛苦或幸福。
第六章 | 盖起金字塔
- 对后者来说,农业革命是个转折点,让智人抛下了与自然紧紧相连的共生关系,大步走向贪婪,自外于这个世界。
- 但农民就完全不同,可以说他们是从一片荒野中,劳心劳力刻意打造出一个专属人类的人工孤岛。
- 此外,随着时间过去,他们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不易搬运,也把他们绑得死死的。
未来的来临
- 而在农业革命之后,“未来”的重要性被提到史上新高。
- 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出现了统治者和精英阶级。
- 于是,历史只告诉了我们极少数的人在做些什么,而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
由想象所构建的秩序
- 史上的场场战争和革命,多半起因都不是粮食短缺。
- 现在看来,虚构 故事的力量强过任何人的想象。
- 大多数的人类合作网络最后都成了压迫和剥削。
- 所有的这些合作网络,都只是“由想象所构建的秩序”。支持它们的社会规范既不是人类自然的天性本能,也不是人际的交流关系,而是他们都相信着共同的虚构的神话故事。
- 美国《独立宣言》也承诺着如果人类依照其中规定的神圣原则行事,数百万的民众就能彼此合作无间、生活安全和平、社会公平且繁荣。
- 不管是汉谟拉比还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心中都有个想象的现实,想象着这个世界放诸四海皆准、永恒不变的正义原则(例如平等或阶级),但这种不变的原则其实只存在于智人丰富的想象力里,只存在于他们创造并告诉彼此的虚构故事中。这些原则,从来就没有什么客观的正确性。
- 美国人的“平等”观念来自于基督教,基督教认为每个人的灵魂都是由上帝创造,而所有灵魂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
- “自由”就像是“平等”、“权利”和“有限公司”,不过是人类发明的概念,也只存在于人类的想象之中。
- 因此,我们来看看美国《独立宣言》改用生物学科学的角度该是如何: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演化各有不同,出生就有某些可变的特性,其中包括生活和追求快感。
真正的坚信者
- 但相反的是,想象所构建出来的秩序总是有一夕崩溃的风险。
- 为了维持想象建构出来的秩序,必须持续投入大量心力,甚至还得掺入些暴力和胁迫的成分。像是为了让民众不违反想象建构的秩序,国家就需要有军队、警察、法院和监狱不分昼夜发挥作用。
- 然而,光靠暴力还不足以维持由想象所建构出来的秩序,我们另外还需要一些真正坚信如此的信徒。
- 如果说社会秩序是由武力来维持,立刻就会碰上一个问题:那军队秩序是由什么来维持?
监狱的高墙
- 而要怎样才能让人相信这些秩序?第一,对外的说法绝对要坚持它们千真万确、绝非虚构。第二,在教育上也要彻底贯彻同一套原则。
- 有三大原因,让人类不会发现组织自己生活的种种秩序其实是想象:
- 想象建构的秩序深深与真实的世界结合。
- 想象建构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
- 想象建构的秩序存在于人和人之间思想的连接。
- 甚至那些人们以为深深藏于自己内心的渴望,通常也是受了想象秩序的影响。
- 原因就在于:想象建构的秩序并非个人主观的想象,而是存在于主体之间(inter-subjective),存在于千千万万人共同的想象之中。
- 正因为这些由想象建构的秩序是存在于主体之间,想要改变这些秩序,就得同时改变数十亿人的想法,这绝非易事。
- 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
第七章 | 记忆过载
- 在它们的DNA里,已经为两种不同角色都设定好必要的行为模式。
- 但人类可就不同了,这种事总是不断发生。因为智人的社会秩序是通过想象建构,维持秩序所需的关键信息无法单纯靠DNA复制就传给后代,需要通过各种努力,才能维持种种法律、习俗、程序、礼仪,否则社会秩序很快就会崩溃。
- 但很遗憾,对于整个帝国这么大的数据量来说,人类的大脑并不是个很好的储存设备,主要原因有三:
- 大脑的容量有限。
- 人类总难免一死,而大脑也随之死亡。
-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人类的大脑经过演化,只习惯储存和处理特定类型的信息。
- 演化压力让人类的大脑善于储存大量关于动植物、地形和社会的信息。
由库辛签核
- 很遗憾,人类史上的第一个文本不但不是哲学巧思,不是诗歌,不是传奇,不是法律,甚至也不是对王室歌功颂德,而是无聊至极的财经文件,记录各种税务、债务以及财产的所有权。
- 最早的苏美尔文字只能部分表意(partial script),而无法完整表意(fullscript)。
官僚制度的奇迹
- 但讲到税务登记和复杂的官僚制度,就要等到部分表意的文字出现后才应运而生,而且就算到了今天还是像连体婴儿一样密不可分;种种计算机数据库和电子表格,藏着不为外界所知的密秘。
- 事实证明,发明这些工具要比发明书写文字难上太多了。
数字的语言
- 文字本来应该是人类意识的仆人,但现在正在反仆为主。
第八章 | 历史从无正义
- 简单的讲法,是人类创造出了由想象建构的秩序、发明了文字,以这两者补足我们基因中的不足。
- 在他们看来,所谓“平等”指的只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件事,而与失业救济、普及教育或健康保险无关。
- 【评论】而法律则是由资本家制定的。
- 然而就我们目前所知,这些阶级区别不过全都是人类想象的产品罢了。
- 一切都是因为人类的法律和规范,才让某些人变成奴隶,某些人变成主人。
-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只有自己社会的阶级是自然的,而其他社会的阶级分法都实在是虚假又荒谬。
- 但事实已经证明,大多数有钱人之所以有钱,只是因为他出生在有钱的家庭,而大多数穷人一辈子没钱,也就只是因为他出生在贫穷的家庭而已。
- 阶级有其重要功能。有了阶级之后,陌生人不用浪费时间和精力真正了解彼此,也能知道该如何对待对方。
- 当然,天生自然的能力也很可能影响社会阶级差异,但是种种不同的能力和性格常常还是会受到想象阶级的影响。关于这一事实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多数的能力也需要培养和发展。第二,就算身处不同阶级的人发展出了完全一样的能力,因为他们面对的游戏规则不同,最后结果也可能天差地别。
恶性循环
- 纵观历史,几乎所有社会都会以“污染”和“洁净”的概念来做出许多社会及政治上的区隔,而且各个统治阶级利用这些概念来维系其特权也是不遗余力。
美洲的“洁净”观念
- 讽刺的是,非洲人在基因上的优势(免疫力)竟造成了他们在社会上的劣势:正因为他们比欧洲人更能适应热带气候,反让他们成了遭到欧洲主人踩躏的奴隶!
- 但情况却正相反,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偏见只会越来越深。
- 恶性循环:某个偶然历史事件,成了僵化的社会制度常规。
- 【评论】偶然的偏差可能会发展出巨大的鸿沟。
- 随着时间流逝,不公不义的歧视常常只是加剧而不是改善。富者越富,而贫者越贫。教育带来进一步的教育,而无知只会造成进一步的无知。
他和她
- 我们究竟要如何才能判断,什么是真正在生物学上有所不同,而什么又只是人类说得煞介事、自找借口?一项黄金法则就是“天生带来允许,文化造成封闭”。
- 文化总会说,它只是禁止“不自然的事”。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是不自然的。
- 【评论】生物学角度:存在即合理。
性与性别
- 学者为了把概念讲清楚,通常把生物学上的区分称为“性”(sex),而文化上的区分称为“性别”(gender)。
当男人究竟有什么好的
- 至少农业革命以来,大多数人类社会都属于重男轻女的父权社会。
- 几乎在所有的农业和工业社会中,父权制都是常态,历经各种政治动荡、社会革命、经济转型,历久不衰。
肌肉理论
- 事实上,人类历史显示,肌肉的力量和社会的权力还往往是呈反比。
流氓理论
父权基因理论
- 第三种想要从生物学解释父权制度的理论,并未将重点放在暴力或是蛮力上,而是认为在数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男人和女人发展出了不同的生存和繁殖策略。
第三部分 | 人类的融合统一
第九章 | 历史的方向
- 人类几乎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种种虚构的故事和概念围绕,让他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标准行事,想要特定的东西,也遵守特定的规范。就是这样,让数百万计的陌生人能遵照着这种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觉,合作无间。这种人造的直觉就是“文化”。
- 自从法国大革命之后,全球人民逐渐同意“自由”和“平等”都是基本的价值观。然而这两者根本就互相抵触!想要确保“平等”,就得限制住那些较突出的人;而要人人都能“自由”,也就必然影响所有人的平等。
- 如果说每个文化都需要有些紧张、有点冲突、有无法解决的两难,才能让文化更加精彩,那么身处任何文化中的人就都必然有些互相冲突的信念以及互相格格不入的价值观。正因为这种情况实在太普遍,甚至还有个特定的名词来形容: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用一种间谍卫星的高度
- 然而,全球文化虽然单一,却非同质。
- 严格来说,真正的“文明冲突”其实是“聋子式的对话”(dialogue of the deaf),也就是双方都不知道对方在讲什么。
全球视野
- 智人从演化学到了区分“我们”和“他们”。自己身边的这群人就是“我们”,而所有其他人就是“他们”。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什么社会性动物会在意所属物种的整体权益。
第十章 | 金钱的味道
这要怎么算?
- 原本声称要让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但结果是“各尽所能的最小值,各抢所需的最大值”。
贝壳和香烟
金钱的运作原理?
- 换句话说,金钱并不是物质上的现实,而只是心理上的想象。
- 人们之所以愿意如此,正是因为他们接受了这个集体的想象。“信任”正是所有金钱形式最基本的原料。
- 可以说金钱就是一种相互信任的系统,而且还不是随随便便的某种系统: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
- 真正要用的时候,白银和黄金只会做成首饰、皇冠以及各种象征地位的物品;换言之,都是在特定文化里社会地位高的人所拥有的奢侈品。它们的价值完全只是因为文化赋予而来。
- 虽然这些硬币上的印记大小和形状曾多次调整,但重点信息从来未曾改变:“我,伟大的国王某某某保证,这个扁扁圆圆的金属含有五克黄金,不多也不少。若有人胆敢伪造此币,即为伪造本王签章,有辱本王名声,此等罪孽,必处极刑。”正因如此,铸造伪币的罪行一直比其他诈欺行为判得更重。因为造伪币不只是单纯的诈欺,更是对主权的挑战,直接冒犯了国王的权力、特权和他本人。用法律术语来说,就是“lèse majesté”(冒犯君主),通常会经过一阵凌虐惩罚,最后处死。
黄金福音
- 在贸易连接两个区域的时候,只要是能够运送的货品,就会受到供需力量的影响,让价格达到平衡。
- 原因就在于宗教信仰的重点是自己相信,但金钱信仰的重点是“别人相信”。
金钱的价格
- 金钱制度有两大原则:
- 万物可换
- 万众相信
第十一章 | 帝国的愿景
- 然而,历史就是没有正义。
究竟帝国是什么?
- 帝国是一种政治秩序,有两项重要特征。第一,帝国必须统治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各自拥有不同的文化认同和独立的领土。第二,帝国的特征是疆域可以灵活调整,而且可以几乎无限扩张。
- 帝国就像一台压路机,将许多民族独特的多样性逐渐夯平(例如努曼西亚人),整合制造出他们更大的新群体。
邪恶的帝国?
- 帝国的标准配备,常常就包括战争、奴役、驱逐和种族屠杀。
- 现在人类之所以有许多文化成就,常常背后靠的就是剥削战败者。
- 就算我们不要只看精英文化和高级艺术(high art),而将重点转向一般人的世界,还是会发现帝国遗痕在现代文化几乎无所不在。
这是为你们好
- 这些波斯人对外邦说:“我们之所以征服你们,是为了你们好。”
- 现代西方认为所谓公义的世界应该是由各个独立的民族国家组成,但古代中国的概念却正好相反,认为政治分裂的时代不仅动荡不安,而且公义不行。这种看法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他们”成为“我们”
- 而且,常常正是帝国本身刻意加速传播各种思想、制度、习俗和规范。原因之一,是这样统治容易。第二个原因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帝国积极传播共同的文化,就能强化它们的合法性。
- (中国)所谓的天命为的不是剥削掠夺整个世界,而是要教化万民。
- 中国这个帝国的最高成就在于它仍然生龙活虎。有些人可能会怀疑它究竟算不算帝国,但只要看看偏远地区的西藏、新疆等地,就能知道此话不假。
- 他们开始相信人权和民族自决的原则,也接受了西方的意识形态,像是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女权主义和民族主义。
历史上的好人和坏人
- 毕竟,几乎所有帝国都是建立在鲜血之上,并且通过压制和战争来维持权力。
- 就算我们真的要完全去除掉某个残暴帝国的遗绪,希望能够重建并维护在那之前的“纯正”文化,很有可能最后恢复的也不过是更之前、没那么残暴的帝国留下的文化。
全新的全球帝国
- 我们眼下正在形成的全球帝国,并不受任何特定的国家或族群管辖。
第十二章 | 宗教的法则
- 我们今天常认为宗教造成的是歧视、争端、分裂。但在金钱和帝国之外,宗教正是第三种让人类统一的力量。正因为所有的社会秩序和阶级都只是想象的产物,所以它们也十分脆弱,而且社会规模越大,反而就越脆弱。而在历史上,宗教的重要性就在于让这些脆弱的架构有了超人类的合法性。
- 【评论】宗教创造了神,用以控制人。
- 因此,我们可以说宗教是“一种人类规范及价值观的系统,建立在超人类的秩序之上”。这里有两大基本要素**
- 宗教认为世界有一种超人类的秩序,而且并非出于人类的想象或是协议。
- 以这种超人类的秩序为基础,宗教会发展出它认为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和价值观。
- 宗教必须同时具备“普世特质”和“推广特质”。
- 但其实,多数古代宗教反而是具备“区域特质”与“排他特质”,信众只信奉当地的神灵,而且也没有意愿将信仰推己及人。
让羔羊变得沉默
- 很多古代神话其实就是一种法律契约,人类承诺要永远崇敬某些神灵,换取人类对其他动植物的控制权。
- 因应这种需求,多神教(polytheistic)信仰便应运而生。(polytheistic为希腊文,poly=多,theos=神)这些宗教认为世界是由一群神威浩荡的神灵控制。
偶像崇拜的好处
- 多神教并不一定认为宇宙没有单一的权柄或法则。大多数的多神论甚至泛神论,都还是认为有一个最高的权柄,高于所有其他神灵、恶魔或是神圣的石头公。
- (印度教)要接近这个宇宙至高的权力,就代表要放下所有的欲望、接受福祸共存的事实,坦然面对失败、贫穷、疾病和死亡。
- 从多神教的概念向外推导,结果就是影响深远的宗教宽容。
神是唯一
- 不论在何处,多神教都不断衍生出各种一神论宗教,但由于这些宗教无法放下唯我独尊的中心思想,所以一直只能处于边陲地位。
- 一般而言,一神教徒比多神教徒更为狂热、更热衷传教。
- 到了今天,除了东亚以外的大多数人不论信仰为何,多半都属于一神论的宗教,而且全球政治秩序也正是以一神论为基础而建立。
- 基督教的圣人和多神教的那些神祇几乎没有两样。但很多时候甚至还不只是类似而已,而根本就是这些神祇的伪装。
善恶之战
- 二元论宗教信奉着善与恶这两种对立力量的存在。
- 二元论之所以成为一种深具魅力的世界观,原因就在于人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恶的难题”(Problem of Evil),苦苦无法解决。“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邪恶?为什么有苦难?为什么会有坏事发生在好人身上?”
- 二元论观点还是有些缺漏。虽然它简洁明快地解决了恶的难题,却又碰上了“法则的难题”(Problem of Order)。如果世上就是有善恶两股力量在拉扯,它们拉扯的基础是什么法则?
- 此外,如果相信有天堂(善神的国度)和地狱(恶神的国度),这也是一种二元论的概念。
- 从历史上来看,一神论就像是个万花筒,承继了一神论、二元论、多神论和泛神论,收纳在同一个神圣论述之下。
- 像这样同时有着不同甚至矛盾的思想,而又结合各种不同来源的仪式和做法,宗教学上有一个特别的名称:综摄(syncretism)。
自然法则
- 在公元前1000年,亚非大陆开始出现全新的宗教及信仰类型。这些新型宗教信仰包括印度的耆那教(Jainism)和佛教,中国的道教和儒教,以及地中海的犬儒主义(Cynicism)和享乐主义(Epicureanism),共同的特征就是崇拜的并非神祇。
- 在事物带来快乐或痛苦的时候,重点是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着重在它带来的感受,于是就能不再为此所困。
- 佛陀的教诲一言以蔽之:痛苦来自欲望;要从痛苦中解脱,就要放下欲望;而要放下欲望,就必须训练心智,体验事物的本质。
当崇拜的对象变成了人
- 想要造成改变,科学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及社会和政治。
- 但这个概念的前身正是传统的基督教信念:相信每个个人体内都有一个自由而不朽的灵魂。
第十三章 | 成功的密秘
- 商业、帝国和全球性的宗教,最后终于将几乎每个智人都纳入了我们今天的全球世界。
马后炮的谬误
- 【评论】历史是一系列偶然与必然造就的。
- 这正是历史成为学科的特点之一:对某个时代的了解越透彻,反而就越难解释为什么发生了这个事件而不是那个事件。
- 历史的铁则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
- 如果承认历史并非必然,等于就是承认了现在的民族主义、资本主义和人权都只是巧合的产物。
- 混沌系统分成两级,一级混沌指的是“不会因为预测而改变”。至于二级混沌系统,指的是“会受到预测的影响而改变”,因此就永远无法准确预测。
- 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
- 【评论】未来的确不可预测,但我们可以了解未来的最大可能走向。
盲目的历史女神克丽欧
- 虽然我们无法解释历史做出的选择,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历史的选择绝不是为了人类的利益。
- 甚至还有学者认为,文化就像是精神感染或寄生虫,而人类就是毫不知情的宿主。
- 【评论】历史的寄生虫假说。
- 这种说法有时称为“迷因学”(memetics)。迷因学假设,就像是生物演化是基于“基因”这种有机信息单位的复制,文化演化则是基于“迷因”(meme)这种文化信息单位的复制。
- 【评论】又称“模因”。
- 博弈理论告诉我们,在有多位参与者的时候,某些概念和行为模式可能对“所有”参与者都有害,但就是有办法继续存活下去。
- 【评论】多个由想象构建的虚体之间为了各自的生存而相互竞争,使其具备了生物学上存在的意义。
- 于是,无论我们把历史发展的动力称为博弈理论、后现代主义或迷因学,“提升人类福祉”绝不是其主要目标。并没有证据显示史上最成功的文化就一定是对智人最好的文化。
- 【评论】却一定是生存力最强的文化(中华文明内核的儒家文化是吗?)。
- 历史就这样从一个岔路走到下一个岔路,选择走某条道路而非另一条的原因总是神秘而不得而知。
第四部分 | 科学革命
第十四章 | 发现自己的无知
- 现代科学与先前的知识体系有三大不同之处:
- 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
- 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
- 取得新能力。
- 现代科学是一套独特的知识体系,独特之处也就在于公开承认这“整套体系”都对一些“最重要的问题”一无所知。
- 毕竟,科学还是得倚靠着种种宗教和意识形态信仰,才能取得经费,并将研究正当化。
不知为不知
科学教条
知识就是力量
进步论的理想
- 纵观历史,社会上有两种贫穷**
- 社会性的贫穷,指的是某些人掌握了机会,却不愿意释出给他人;
- 生物性的贫穷,指的是因为缺乏食物和住所,而使人的生存受到威胁。
吉尔伽美什计划
- 科学革命的一大计划目标,就是要给予人类永恒的生命。
- 【评论】古代与近代人均寿命较低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儿童的死亡(免疫力较低)。
- 【评论】吉尔伽美什计划也有可能因为大过滤器的存在而无法实现。
- 唯一一个让死亡仍然占据核心的现代意识形态就是民族主义。
科学研究的恩客
- 科学研究之所以能得到经费,多半是因为有人认为这些研究有助于达到某些政治、经济或宗教的目的。
- 总之,科学研究一定得和某些宗教或意识形态联手,才有蓬勃发展的可能。意识形态能够让研究所耗的成本合理化。而代价就是意识形态能够影响科学的进程表,并且决定如何使用研究成果。
第十五章 | 科学与帝国的联姻
- 科学革命与现代帝国主义的关系密不可分。
为什么是欧洲?
- 究竟欧洲在现代早期培养了什么潜力,让它能在现代晚期称霸全球?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相辅相成: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
征服的心态
- 他们共同的出发点就是承认无知,都会说“我不知道那里有什么”。于是,他们都觉得有走出去、寻找新发现的必要。
- 在18、19世纪,几乎每一趟从欧洲出发的军事远征队都必定有科学家同行,科学家的目的不在打仗,而是科学研究。
地图上的空白
- 【评论】实际上还是对土地和财富的渴求,这才是源动力。
- 既然要画,瓦尔德泽米勒就得给它取个名字,但他误以为发现美洲的人是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因此为了向他致敬,这片大陆就被命名为“America”(美洲)。
- 纵观历史,大多数人类社会光是处理地方冲突、邻里争吵就已经无暇他顾,从来没想过要前往远方探索、征服遥远的国度。
- 真正让欧洲人胜出的,是他们无与伦比而又贪得无厌、不断希望探索和征服的野心。
如同来自外层空间的侵略者
- 【评论】未来的某一天,地球侵略外星或者外星入侵地球,是否也是大航海时代的一个翻版。
罕见的蜘蛛,被遗忘的文字
- 然而,帝国之所以会资助语言学、植物学、地理学和历史学,并不只是为了实用因素。另一项同样重要的原因,在于科学能够从思想上让帝国合理化。
- 【评论】科学、宗教和资本都在为一些事情做着冠冕堂皇的解释。
- 虽然我们还是英勇地抵抗着种族主义,但却没发现战线已经转移,过去种族主义在帝国思想中所占的位置,现在都由“文化主义”(culturism)所取代。
- 我们不再说“这就存在于他们的血液里”,而是说“这就存在于他们的文化里”。
- 【评论】从种族的冲突、地缘的冲突转变为了文明的冲突。而文明中的人为文明赋予了生命。
第十六章 | 资本主义教条
- 换句话说,也代表我们银行户头上看到的那些金钱,有超过九成其实只是数字,而没有实体的硬币或钞票。
- 【评论】后续还需要好好学习经济学。
- 真正让银行(以及整个经济)得以存活甚至大发利市的,其实是我们对未来的信任。“信任”就是世上绝大多数金钱的唯一后盾。
- 然而,在历史来到现代之前,这种交换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原因就在于,当时金钱只能代表一些“实际存在于当下”的物品。
- 在这项新系统中,人类发展出“信用”这种金钱概念,代表着目前还不存在、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货品。
会变大的饼
-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大重点,就在于出现了一种新的道德标准:应该把利润拿出来,继续投资生产。
- 在新的资本主义教条里,最神圣的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生产的利润,必须再投资于提高产量。”
- 所谓的“资本主义”(Capitalism),认为“资本”(capital)与“财富”(wealth)有所不同。资本指的是投入生产的各种金钱、物品和资源。而财富指的则是那些埋在地下或是浪费在非生产性活动的金钱、物品和资源。
- 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于,因为不论是正义、自由甚至快乐都必须依赖于经济成长,所以可说经济成长就是至善(或至少十分接近)。
- 【评论】资本主义也的确具有宗教性质。
哥伦布也需要金主
- 这就是帝国资本主义的奇妙循环:信贷资助新发现,新发现带来殖民地,殖民地带来利润,利润建立起信任,信任转化为更多的信贷。
- 相较之下,独裁国家不愿保障个人和其财产,于是资本也就一点一滴离开,流向那些愿意遵守法制、保护私有财产的国家。
- 【评论】这里谈到法国大革命也与经济情况有关系,后续需参考《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深入了解。
以资本之名
- 【评论】战争也受资本控制。
- 资本和政治这两者的紧密相拥,对信贷市场有深远的影响。
对自由市场的崇拜
- 到了今天,资本主义教条最常见也最有影响力的分身就是自由市场主义。
资本主义的地狱
- 如果真的是完全自由的市场,没有国王或神职人员来监督,贪婪的资本家就能够通过垄断或串通来打击劳工。
- 这是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美中不足之处。它无法保证利润会以公平的方式取得或是以公平的方式分配。而且相反的是,因为人类有追求利润和经济成长的渴望,就会决定盲目扫除一切可能的阻挠。等到“成长”成了无上的目标、不受其他道德伦理考虑的制衡,就很容易衍生成一场灾难。
- 我们必须记住,人类的历史从来不是洁白无邪,大西洋奴隶贸易这件事绝非特例。
第十七章 | 工业的巨轮
- 【评论】能源问题也可能是任何文明的一个大过滤器。
能源的汪洋大海
输送带上的生命
- 大西洋奴隶贸易并非出于对非洲人的仇恨,而现代畜牧业也同样不是出于对动物的仇恨。这两者背后共同的推手,就是冷漠。
- 【评论】资本是冷漠的。
- 像这种工业化的畜牧业,再加上农作物种植的机械化,就成了整个现代社会经济秩序的基础。
血拼的年代
- 为了避免这种灾难,确保不管什么新产品都有人买账,就出现了一种新的伦理观:消费主义。
- 然而,消费主义的美德就是消费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鼓励所有人应该善待自己、宠爱自己,就算因为过度消费而慢慢走上绝路,也是在所不惜。
- 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伦理可以说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将这两种秩序合而为一。有钱人的最高指导原则是——“投资!”而我们这些其他人的最高指导原则则是——“购买!”
第十八章 | 一场永远的革命
- 很多人称呼这是“自然的毁灭”。然而,这其实并不能算是“毁灭”,而只是“改变”。自然是无法“毁灭”的。
摩登的现代
- 与中世纪农民和鞋匠相比,现代工业对太阳或季节可说是完全不在乎,更重视的是要追求精确和一致。
- 工业革命让人类社会起了数十种重大的变化,采用工业化的时间概念只是其中之一。其他著名的项目还包括都市化、农民阶级消失、工业无产阶级的兴起、对一般大众的赋能、民主化、青少年文化,以及父权社会的解体。
- 然而这一切都比不上有史以来人类最大的社会革命:家庭和地方社群崩溃,改由国家和市场取代。
家庭和社群的崩溃
- 在工业革命之前,多数人的日常生活都逃不脱三大传统框架:核心家庭、大家庭,以及当地的密切社群。
- 然而,要解放个人是有代价的。现在许多人都悲叹着家庭和社群功能不再、觉得疏离,而且感觉冷漠的国家和市场对我们造成许多威胁。如果组成国家和市场的是一个又一个孤单的个人,而不是关系紧密的家庭或社群,要干预个人生活也就容易得多。
想象的社群
- 正如同核心家庭,只要社群的情感功能还没有完全被取代,就不会从现代世界消失。
- 市场和国家要增强这些情感面,靠的就是塑造“想象的社群”(imagined communities,另译“想象的共同体”),纳入的人数可能达到数百万之巨,而且是专为国家或商业需求量身打造。
- 现代所兴起的两大想象社群,就是“民族”和“消费大众”。所谓民族,是国家的想象社群。
- 【评论】粉丝是消费主义社群的一个体现。
变动不休
我们这个年代的和平
- 暴力发生率下降,主要是因为国家制度的制定。
帝国的退位
- (苏联解体)然而,无论是苏联还是东欧共产政权的大多数精英统治者(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除外),都选择了完全不去动用这庞大的武力。
核子和平
- 除了极少数例外,自1945年以来已经不再有入侵并吞其他国家的事情发生。
- 虽然可能会有某些小规模边界冲突,但现在除非发生了某个世界末日等级的事件,否则几乎不可能再次爆发传统的全面战争。
- 在过去,从来没有这种四方和平、难以想象战争爆发的年代。
- 有了核武器之后,超级大国之间如果再开战,无异等于集体自杀。
- 和平的原因**
- 首先,战争的成本大幅上升。
- 其次,正因为战争的成本飙升,也就代表其利润下降。
- 同时,虽然战争已经不再那么有利可图,但和平却成了一笔越来越划算的生意。
- 最后一项重点,在于全球政治文化也有了结构性的大变动。
- 所以,现在有四大因素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核子末日的威胁促进了和平主义;和平主义大行其道,于是战争退散、贸易兴旺;贸易成长,也就让和平的利润更高,而战争的成本也更高。
第十九章 | 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 【评论】快乐只是说辞,快乐不是目的。进化是盲目的。
- 【评论】各类文明也逃脱不了进化论的范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快乐该如何计算
-
如果说快乐要由期望来决定,那么我们社会的两大支柱(大众媒体和广告业)很有可能正在不知不觉地让全球越来越不开心。
-
【评论】对这部分内容持保守态度。
快乐的化学成分
-
确实,已婚的人比单身和离婚的人更快乐,但这不一定代表是婚姻带来了快乐,也有可能是快乐带来了婚姻。
-
【评论】的确,有些事情的因和果可能是反着的。
生命的意义
- 不管任何文化、任何时代的人,身体感受快感和痛苦的机制都一样,然而他们对生活经验所赋予的意义却可能大不相同。
- 【评论】因之,强人工智能即使出现,仅仅赋予生命是无意义的,还需要赋予意义(或赋予其获取意义的能力)。话又说回来,仅仅是被赋予意义的人工智能可以被称为强人工智能吗?
- 人类只是在没有特定目标的演化过程中,盲目产生的结果。
- 【评论】人类也如同蚁群,个体无意义而整体有意义。然而,“整体”又是一个大系统的个体,以此角度来看的话也失去了其作为“整体”的意义。
- 这么说来,所谓的快乐,很可能只是让个人对意义的错觉和现行的集体错觉达成同步而已。
- 【评论】知行合一。
认识你自己
- 佛教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
- 【评论】快乐的感受是基因为保证作为其载体的个体能够延续下去而创造的一种机制。如果是这样的话,用人类的基因库创造一个新的种族,其演化方式会与现存的人类相似吗?
第二十章 | 智人末日
- 换句话说,不论智人付出了多少努力,有了多少成就,还是没办法打破生物因素的限制。
- 全球各地的实验室里,科学家正在改造各种生物。他们打破自然选择的法则而丝毫未受惩罚,就连生物最基本的原始特征也完全不看在眼里。
- 【评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人对别的物种的改造也是一种自然选择,谈不上打破自然选择的法则。
- 有三种方式可能让智慧设计取代自然选择:生物工程(biological engineering)、仿生工程(cyborg engineering)与无机生命(inorganic life)工程。
老鼠和人
- 许多人都认为,现在人类太快看到太多的机会,手中已经握有基因修改能力,却还无法做出明智、有远见的决定。
让尼安德特人再现
仿生的生命
- 这样的生化Q也是未来的一个大的发展方向。**
另一种生命
- 第三种改变生命法则的方式,则是创造出完全无机的生命。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能够自行独立演化的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病毒。
奇异点
- 然而,医疗知识的改进也会带来新的伦理难题。
- 我们这个现代晚期的世界,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认为所有人类应享有基本上的平等,然而我们可能正准备要打造出一个最不平等的社会。
- 然而,未来科技的真正潜力并不在于改变什么车辆或武器,而在于改变智人本身,包括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欲望。
- 【评论】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已经触及神的领域。
- 而我们可能正在接近下一个奇异点,所有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意义(不论是你我、男女、爱恨)都即将变得再也无关紧要。而在那个点之后的任何事,都还超出我们现在所能想象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