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歌猛进,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如井喷般增长,目前已经是千万级的流量了。
一千万人,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打个比方,北上广深每一个大城市的人口,扣除了一老一少两头,从业人员,也就是这个数量。
大学毕业生去向难跟踪,难在哪里?
症结还在于多头管理。不少高校,都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个多余的包袱,认为自己把学生培养毕业了送出校门,就完成任务了,缺乏市场导向意识。也不思考大学生就是自己的产品,生产者难道没有市场调查机制、产品质量跟踪机制、质量缺陷产品召回机制、市场需求调查机制、市场占有率分析机制、产品售后服务机制、信息反馈改进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生的就业率的管理是不是只凭各个高校的自我申报和自己的委托第三方调查核实?发现其中问题如何纠正?
各个用人单位使用大学生的数据如何上报?大学生自己的就业情况难不能从社保等途径加以印证?社会消费活动能否提供从业人员中大学生就业的份额?
每年上千万人的信息掌握难吗?
以前难,现在不难,因为有了大数据。
这次疫情的全员大规模检测,真的令人开了脑洞。一天之内,上千万的人群,全部摸查得清清楚楚。如果用人工,那都不知道要耗上多少天。
假如能够建立一个大学生就业平台,依靠大数据,每个高校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不就清清楚楚了?
毕业生就业率想作假?无所遁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