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将近七年的中学教师,越来越觉得厌倦。与学生无关,与知识也无关,只是越来越无法认同这份工作。我意识到了自己只是在教书,而不是在教育。
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我原本以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人,发展个性,培养人格,拓展视野,活跃思维,传播知识。通过教育,学生应该更加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必须要做什么,可以怎么做。比如发展兴趣爱好,学自己喜欢的东西,确立人生目标并为实现最终目标而规划每一阶段具体做法。通过教育,学生应有良好的品格,善良,诚信,公正,谦逊,严谨,坚持。
教育应该是包容的,不管学生喜欢的是数理化还是音乐绘画,还是辩论和营销,亦或是写作与交友,都应该被肯定。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一无是处,只是每个人都有一些东西不喜欢或者不擅长。所以评价标准不应该整齐划一。学校和老师的作用应该是给学生们提供集体活动的场所和情境,给他们表现和锻炼的机会,传播各个方面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矫正不良的习惯和态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现实的学校教育是这样的。
整个社会都在像机器一样运转,需要的是速度,是效率,是效益。所以学校就像工厂,老师就是产线工人,学生被当成原料进行加工,成绩就是业绩。
老师不用懂得太多,即使专业基础不强也没关系,只要会让学生背书做题考高分就是成功。学生不用探究科学问题的本源和内在联系,也不用对哲学或者社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只需要掌握答题的基本套路把标准化的答案写在卷面上。学生和家长关心的是分数和名次,老师关心的是优秀率和合格率 学校关注的是招生情况和升学率。于是成绩是检验教学的唯一标准。
结果无疑是可悲的。老师和学生的价值观都被扭曲了。老师变得自私狭隘急功近利,唯分数是图,对学生所做的一切只为尽力压榨出出分。优等生为拼考试累的气喘如牛,只以为好成绩就预示着好未来。可是,当这些学生像标准化生产的螺丝钉一样被分出优劣等级,分批次打包发送出去,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命运,谁说了算?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孩子们进入社会后的心理落差有多大,如何才能填补呢?
作为教师,我们一直不断地劝孩子们努力学习,却忽略了教他们规划自己。
我不是个好老师。我的工作只是在教书,并没有育人。然而我也不是一个好的教书匠,因为对分数和名次不够虔诚。我只能向愿意学习的孩子传授尽量多的知识,却不想强迫学生背书做题。尤其是当有些学生并不擅长应试的时候,抢救了他的些许分数,不是拯救他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