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相信看过我的年终总结之后,应该知道我对于2017年的总结,那就是一个字:快!但是没有想到,2018年的刚开始,朋友圈里的动态就已经看不懂了,各种以“我的18岁”为主题的刷屏,难道真的如此快,快到一夜就跟不上时代了吗?
对于朋友圈的不解,我专门去了解了一下,直到看到以下这张图:
18岁的梗/来自微博以上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就是,到了2018年,最后一批90后就成年了,00后粉墨登场,以后也不能随便叫自己“宝宝”了,因为00后听到会不开心的。谁还不是一个宝宝啊?因此,“我的18岁”其实对于很多90后来说,那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所以真的很值得怀念。虽然这段话很扎心,但是这是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对于已经步入中年的我,看了看自己的保温杯,心里没有一点涟漪)。
很多人为了这个梗,不得不去登陆已经沉睡的QQ,去翻找自己18岁的照片,然后就发现一个事实:自己的QQ密码是多少?
QQ登陆失败界面/来自QQ当看到这个界面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不用QQ了;而且更重要一点,那就是第一批90后已经离开QQ很久了。据统计,从2011年到目前,短短六七年,微信的活跃用户已经上涨到9.64亿;而QQ的用户活跃度已经连续四年停留在8亿多,而且今年又下降了不少。
有些朋友最近找我聊天,说看到自己QQ好友里灰色比彩色多的头像感慨道:
“那时候想方设法的去网吧,只为了登陆QQ聊天,不聊天也会挂着时间,攒出小太阳,有时一下午待在网吧,就能和很多人聊上一下午;而现在都去玩了微信,24小时随时都有网,都可以聊天,但是发现却不知道和谁聊”。
聊到这里,才忽然意识到,随着我们慢慢成长,也改变了我们的社交,从当时的无话不说到现在的无话可说。
Part 2
对于90后的我们,QQ算是开启了网络聊天的时代。
1999年,腾讯推出了中国第一款点对点,一对多实时聊天软件QICQ,OICQ是腾讯QQ的前身,成立当初主要业务是为寻呼台建立网上寻呼系统。在2000年更名为QQ。通过线上采集和线下优化升级,由于其合理的设计、良好的易用性、强大的功能,稳定高效的系统运行,赢得了用户的青睐,到2005年左右,QQ进入全盛期。
对于QQ的logo为什么是一只小企鹅,那是因为小企鹅的画风很可爱,而且很受小仙女们的青睐,用英语来说就是cute,因为“cute”和Q是谐音的,所以小企鹅配QQ。
小企鹅配QQ/来自必应回想当时的我们,应该是在上中学。记得我当时刚上初一,班里的同学每天聊得最多的就是“你的QQ等级好高啊,怎么升上去的”或者“我看到那个谁谁的QQ空间做的真不错,我也想弄一个那样的,但是不知道怎么弄”。
当时被认为酷炫的“非主流”QQ空间/来自必应于是,真的恨不得每天24小时都泡在QQ上,弄弄这个,玩玩那个,再或者就是看看自己的列表里谁的头像是彩色的,就点进去聊天。
当时的QQ还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功能,虽然只能聊天和看看空间动态,但是却可以花很多时间在上面,其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和各种人聊天,无论认识与否,如果有人添加了自己,首先会开心好久,然后立刻同意,去回复一句:你好呀,很高兴认识你。
QQ之尬聊/来自必应而现在,很多90后不仅已经很久没有登陆QQ,而且也由于很久不上,密码也忘记了。遇到陌生人加自己,也没有当年的那种喜悦,更多的是很机械回复一句:你是?
如果对方没有回复,这条消息就像一颗石子沉入海底一样没有然后了。
大概当时是人与人离得最近的时代,最愿意敞开自己的时候吧。
Part 3
2018年,互联网经济在中国市场中已经运作了几个年头了,互联网也完成了从PC端到移动端的变革。同时,90后的聊天工具也从QQ到微信的转变。
随着2011年1月21日,微信发布针对iPhone用户的1.0测试版之后,微信这个社交平台就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中。在随后的几个测试版中,微信逐渐增加了对手机通讯录的读取、与腾讯微博私信的互通以及多人会话功能的支持,截至2011年4月底,腾讯微信获得了四五百万注册用户。
2011年5月10日,微信发布了2.0版本,该版本新增了Talkbox那样的语音对讲功能。该功能的加入,使得微信的用户群第一次有了显著增长。而那时的QQ,还没有这个功能。
微信2.0版本中的多人语音聊天/来自腾讯微信官网随后经过几个版本的更新,又在其中加入了“摇一摇”、“附近的人”、朋友圈和视频通话等社交功能,让微信成为了中国社交工具的新星。由于功能上的多样性、沟通的直接性,一举成为了80后、90后继QQ之后的首选社交平台。
再看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手机里,微信基本都会放在首页上,而QQ却被放到小工具的分类中。相较于当年的“QQ生活”,如今的生活已经没有上线和下线的区别了,可以是一直在线,也可以是一直不在线。
在使用微信一段时间之后,也会发现在微信功能性的强大的背后有着一些不足的存在,就像之前说的那样,现在的生活已经不存在上线和下线的区别,聊天的对方也不会再看你的头像是灰色还是彩色来决定是否给你发信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你是否忙,信息都会如约而至。
这时就需要你来考量这条信息的价值来决定是否回复,或者到时候可以向对方解释“当时在忙”或者“没看到消息”等等理由选择不回复。
就这样,当我们使用了更加便利的通讯工具,也拉开了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如果说当时QQ拉近了相聚很远的很多人进行沟通,那么微信却把背靠背的两个人变成了陌生人。
而我们,也从当时的无话不说变成了现在的无话可说。
Part 4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是软件的原因还是人的原因?
如果来比较QQ和微信两者的优缺点的话,很难说出什么,但是回顾用QQ的那段时光,它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社交更有主动权和控制感。再确切点说,只要当下线之后,就有理由不回复一切信息,有理由和某人不进行聊天行为,有理由给自己一些独处的空间。
QQ上线和下线(隐身)/来自必应反观微信,虽然给予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而且让互相交流变得更加有趣,但是也失去了很多,就比如那种主动权和控制感,在使用微信的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产生这种失控感,最后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心理学上曾经对于这种缺失感做过相关研究,《得到》中的武志红老师就认为:
失控感会让我们的心理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如果失控感一直存在,就会产生焦躁不安的不良情绪,从而会影响日常的行为举动。
那么,如果这样说,是软件服务的升级改变了我们,从而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
其实,如果认真思考,就会发现,这一切的变化,软件只是作为一个工具,的确会改变一些东西,但是更为深刻的本质应该是——由于成长,心态也随之发生改变,于是乎,我们改变了。
成长/来自必应说起成长,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这段经历,会带给我们很多,不光会有长个,变强变壮或者变美变性感,还有一个完整的三观,给予我们应对未来的能力和决策力、判断力;同时也会从中掠夺很多东西,就比如我们的童心和好奇,对于一切事物感兴趣的心态。
上中学的我们,正处于对世界一切都充满好奇的青春期,啥都想去试一试到现在的我和你,已经过了那个疯狂和啥都不怕的年纪开始关注社会中发生的事情,开始关注房价和自己的未来,与其说这叫做改变,还不如说这叫成熟。
而QQ和微信只不过是在这两个特定时期出现的工具罢了,QQ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而微信却支撑起了我们对于未来的期望。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Part 5
我们这一代人,已经成年了,应该要勇于承担起一些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因为我们正在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
QQ和微信,已经不仅仅是作为聊天的简单工具,而是已经转变为社会协作分工和供应链的构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说我们这代人见证了这些产品的迭代进化,还不如说它们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心智和机体成熟的成年人。
经常看到网上有人评论说“90后的一代人是被社会拖垮的一代人”或者说“90后是被惯坏的一代人”,对于这些,都不够准确或者就是错误的。
是的,我们这代人是比较特殊的一代人,处在社会飞速变革中的一代人,因此,我们相较于70、80后的一代人来说有着更加严峻的社会压力和对于未来迷茫的紧迫感;再相较于00后,我们在思维带宽方面又无法与他们相比,而且横向对比,他们会比我们好过很多,就像罗胖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上所讲的那样:
00后是这个时代下最富有的一代人
因此,我们这代人就这样被夹在两代人的中间,而且还要无时无刻面对由于社会快速变革所带来的更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所以,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无论是哪一代人,都请给90后的年轻人多一点耐心和帮助吧。
《暴走大事件》王尼玛为90后正名/来自微博有时,我也在回想当时用QQ的那段时光,开始怀念那个需要一点努力才能上网聊天的时代。我们成长了,没有错,但是希望不要以“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为代价。
有空的时间,可以打开好友列表,找到一些已经很久不联系的朋友,发给他们一句简单的问候:你好吗,最近怎么样?
就像当时,在下线的时候会很认真的说一句:
“我下了,晚安,拜拜啦”
这就足够了。
祝,拥有18岁的内心
参考资料:
1、微信变身大史记:从IM到电商 腾讯帝国新时代.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13.2.18
2、1999-2014:腾讯从OICQ到QQ的发展历史.《科学技术知识原地》.2014.2.26
3、微信已经超过QQ,成为中国最活跃的手机软件.《电商学堂》.2014.8.22
4、Supercell:软银的无奈成全了腾讯的“诗和远方”.虎嗅网.2016.5.27
5、微信让老外都震惊:6年时间发展8亿多用户,到底怎么做到的?投资界.2017.4.24
6、离开QQ的90后: 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的19年.《新世相》.2018.1.4
7、晕车的隐喻.《得到》武志红专栏.2018.1.4
声明:本文为作者本人原创文章,版权所属作者个人所有,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需转载、合作,请联系作者:Fly Levine,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