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的故事【154】 南大街小学
小留流第264篇
随着北平四十四小学走入了历史,这个小学校更名为“海淀一中心小学”,又称“南小街小学”,因大门外这块地方又有“南小街”之称。后来海淀镇的人口也随之多了起来,有领导看中了这座大园子,又把这个学校拆分了,东边的两座院落群,一部分成了教育局宿舍,文革时,八一中学校长“李玉璋”,曾任海淀区委书记也住在这里,还有一部分是后来的电视大学和电教馆。
余下的院落还作为学校,但是大门改到了“佟氏园西路”的随墙门,也是后来我们上学时,这座小学校唯一的大门。由于佟氏西路校门外这个地方叫“南大街”,所以这座小学校从此叫“南大街小学”。图中红框内就是南大街小学,其余部分变为了单位和住宅区【如图】。
到2001年,鸡鸭佟宅园【南大街小学】被彻底拆除时,她还是那般的风采依旧【如图,拆迁】。得嘞、在这儿,我们还是别聊“拆”了,说说上学吧!
我也上小学了,开学的这天,暖洋洋的太阳陪着我走进了东校区大门【如图】,我转过头来看了看身后有十亩地那么大的西校区【如图】。西校区图片后面的白色高楼是“海淀教育局”不过我上学的时候,还没有这座大白楼,教育局还驻扎在黄庄双关帝庙呢。
进东校区大门,南侧有许多的水龙头、锅炉房和一排的屋子。北侧是传达室的小耳房【如图】,这耳房的房顶也是卷棚歇山顶,房子档次很高的,耳房在图上看着有点小,其实很大的,里面被隔为两间,校门这边是传达室,后面是存放劈柴的地方,冬天各个教室烧煤炉子都是从这里领劈柴的。耳房边上的大房子就是正厅对面的座那五楹单卷歇山顶的大厅。现在就是我们的大音乐教室,上音乐课的时候就在这里,这座大教室两面都是玻璃窗,可宽敞贺亮了。音乐大教室东侧就是主院的庑廊入口,上三个台阶进入了庑廊,这一大溜儿,雕梁画栋的十五间庑廊,看的人是眼花缭乱,仿佛漫步在颐和园的长廊里。
“庑”就是围绕内向院子的游廊,东西两侧各有十五间庑廊。中间是由大方砖铺成的大院子,十五间庑廊围着的院子,你说有多大吧?,下三级台阶进入大院儿,南边是音乐教室,正北就是这座宅园的灵魂“五楹两卷歇山顶的正厅”,现在是全体老师的大办公室,面阔五间,进深两层,房顶是两卷歇山顶。全校老师的办公桌都云集在这间屋子里,还有很多空地,冬天的时候开年级大会,这里也是首选。
沿着东侧庑廊向北到头折向东,迎面是一株又高又粗,倍儿直溜、树皮十分细腻的翠松。这座院子就是“青翠轩”,左侧进夹道迎面就是人工叠置的环峰,主峰突兀,侧峰层次分明的假山,正是这高低错落的山石,孩子们可有的爬了,站在山顶手搭凉棚四处瞭望。假山西侧就是“青翠轩”,也就是我们的小音乐教室,坐在教室里,三面都是高高的大玻璃,那个亮堂哟,就跟坐院里一样。【如图】,黄圈是假山,篮圈是“青翠轩”,只不过这图上没有画出来。
笔直的翠松右侧第一间就是我读书的教室“一年级一班”【如图,绿圈】,这里是青翠轩的前院儿,曾经的书房,长长的院落隐没在三株高高的核桃树下,这一排坐西朝东的教室,圆灰脊瓦的屋顶,磨砖对缝的灰色坎墙,绿门红窗格,恰似“苏轼”笔下的转朱阁,低绮户。。。
国不能一日无君,班不能一日没有班长,很快我们的班长就诞生了,她就是与我同住一个院的那位漂亮的“小四子”。这一天,阳光从茂密的核桃树枝叶间斜斜的照射下来,一束束的光柱,映在教室前面的空地上斑斑驳驳,也洒在正在排队的小同学身上。房檐下面的石台上,站着各班的班长。面对着同学正在点名。身材矮小的我站在第一排,有一眼没一眼的四下张望着,时不时抬起胳膊用那发亮的袖子抹一把鼻子,看了一眼正在点名的小四子,又歪头看了看旁边二班的同学,瞧了瞧石台上也在点名的二班长“白黎桥”,嘿,梳着两个羊角小辫儿,发着稚嫩的童音,喊着同学的名字,我歪着脑袋愣愣的看着她发呆,无意中她也歪头看了我一眼。
五十年后的一天(2018),一辆轮胎侧面有伤的车子,辗转来到我的小店。下来一位文静的女士,得知我的小店能修轮胎侧面后,脸上露出喜悦的微笑。我们随意的聊着天,不多时这位女士就断出我是南大街小学一年级一班的张志强,她说:“我当时就是二班的班长,我和你们班长小四子好的很,现在还有联系呢。”哎呦喂,感情人家还记得我这个小同学! 一定是我那油亮的袖子若得祸!
2019年12月11日星期三 小留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