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了《灰度决策》,书很薄,实质内容越150页,在我看来还可以更加精简。书里谈到的问题,对于提升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具有一定启发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65634/4b2d6a181b0f31b8.jpg)
管理工作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决策组成,有的遵循某种原则(比如利益最大化)便能迎刃而解,有的却如同一场豪赌。多方的利益博弈形成众多限制条件,无论哪种解决方法都是死胡同。即便勉强做出决定,也会被前途的不确定性阻碍。这时,你应觉察到:这是一个灰度问题。
什么是灰度?
在序言中,译者从两个角度描述了灰度。通俗来说,灰度就是“不清晰、不是非黑即白,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并存”的问题,没有哪一项问题能够占据主导地位;更学术一点的说法,灰度的特征是“贫信息,少子样”。
本书作者从现象、操作、结果三个层面阐述了灰度:困难且重要,灰度问题“极度不确定,却利益攸关”;过程不易推进,已经收集了大量数据,但总是抓不住关键点,熟人和信任的人不同意你的做法,使得你反复纠结什么才是对的;决策错误后果严重,对于灰度问题反应过快将导致“他人受伤”、“事业受挫”。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65634/16bc1627bfe2b60b.jpg)
为什么要解决灰度问题?
灰度问题如此难,以致于最先进的工具、技术都无法直接给出解决答案,必须依靠自己的判断。你可以逃避,但这无疑是最糟糕的决策。灰度问题的重要性和决策错误后果的严重性,使得“为什么要解决灰度问题”成为一个伪命题:这就是一块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当然,一旦成功解决灰度问题,回报也颇为丰厚:对组织做出巨大贡献;自我满足感大幅提升;管理技能得以提升和历练。那么如何解决灰度问题呢?
解决灰度问题的要义
书中解决灰度问题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另一方面又不抛弃实用主义,成为道德敏感的实用主义者。实用主义很好理解,决策需要搜集信息、计算得失,这都是理性层面上的事。道德敏感又是什么呢?这是出于人道主义,对其他个体、所在团体,发自内心、流露于感性的关怀。
以往解决问题通常有两种思路:一种走纯技术路线,机关算尽不顾他人,搞得人人心怀怨气;另一种偏于安抚感情,忽视创造利益,甚至损失利益。这表现出人的理性面和感性面。当然,大多数人的直接反应都是感性的,理性总是在即将跑偏甚至出现危机时姗姗来迟(俗称“马后炮”)。这本书则告诉我们,理性与感性要同时启用,甚至要反直觉:先用理性筛选你的决策,再用感性来完善。这便是五大工具起到的效果。
灰度决策的五大工具
这五大工具是:
“净”结果是什么?
我们的核心义务是什么?
当今世界什么奏效?
我们是谁?
我能接受什么?
在使用五大工具前,我们要获取充足信息,全面客观地认知决策对象和所处情境,但不能过于依赖工具和技术。通过分析这五个人类普遍关注的基本问题,做出不偏私理性、感性任何一方的综合判断。做出决策后,再根据事件发展和他人反应不断检验修正决策,保证管理”过程正确“,达到最优决策。
1. “净”结果是什么:思考所有结果
通过衡量得失,寻求净利益的最大化。受决策影响的每个人,其价值都是相同的。全面思考我们的决策对所有人产生的结果;深刻思考,客观、细致但不要过度简化,不要只关注能够计算的部分。
挑战
(1)无法预测未来。按照莫顿定律,被忽视的次要决定产生的结果可能大于我们的想象。
(2)人不擅长理性思考。灰度问题尤其引发强烈情感。
指导:确保过程正确
(1)避免早下结论。把最开始自认为正确的直觉放在一边。
(2)聚焦过程。认真规划如何与他人一同工作或让他人提出答案,延缓决策过程,避免专断。
(3)找一个经验丰富,判断力准确的人。
(4)画决策树。首先列出解决问题的所有选择;然后填充每个选择带来的结果,并思考其带来的后果。决策书有助于我们面对所有不好的可能性。
(5)协同策略
这里的协同并非是大家其乐融融地一同做事,而是类似并行工作的概念,旨在思考得更加全面。简单把合适的人凑在一起,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可能还是不够,因为团队思考(从众)与老板思考(从权威)可能削弱团队的创造性。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提高团队协同。
a)将团队分为独立的若干小组。让提出特别观点的小组阐述不同意其他小组立场的原因。
b)指派1~2个人唱反调。
c)让专家采用浅显的话语解读现状、评估结果。
2. 我们的义务是什么:思考我们的义务
义务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每个人都有对其他人的相互义务,只有承担义务,世界才能运行。
挑战
(1)义务数量太多。每一样权利都会带来义务,最后义务多如牛毛。
(2)义务太多样。义务以不同形式出现(法律、约定),难以分类,有时甚至矛盾。
(3)我们的利益、偏见、盲点将扭曲对义务的认知。
指导:唤醒道德想象
(1)准备:忽略经纪因素;忽略利益相关者。
尽管利益相关分析让我们看到了所有利益相关者,但我们时常只关注最熟悉的群体,忽视外部群体。
(2)唤醒道德想象。有两个情境可以触发:人的生存受到威胁;人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与体面。
如果你的道德想象太脆弱和短暂,可能是因为太忙或事业太成功。
(3)感同身受。遵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扮演局外人、受害者的角色。
3. 当今世界什么奏效:认清现实
思考前面两个问题,实现了第一轮“理性-感性”思考的轮换,现在要真正行动起来,但现实世界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1)不可预测。完美的计划可能结果糟糕,糟糕的计划可能正好合适。
(2)受限。事情往往不受控制,即使是领导者的资源和权力也是有边界的。
(3)混乱而危险。事情会被个人、团体因追逐个人利益而扭曲。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我们的决策必须变得更有弹性和。
指导:弹性测试
(1)画出相关权力利益领域图。
(2)把握机会,调整策略。
(3)过程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考虑各种意外。
(4)韧性。明确立场,克服困难。
(5)努力并勇敢地迈进,确保尽全力。
以上指导是按照实际操作顺序来排列,和前面列出的挑战也互相呼应,但在顺序上有所颠倒。
指导(1)是为了满足各种利益方的前提下保护自己;(2)(3)是应对现实世界的不可预测性;(4)(5)是凭借主观能动性突破各种限制。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65634/31bfe132fc8e5f3d.jpg)
4. 我们是谁:思考所处的团队
团体会限制、损害我们,也能提供基本需求、满足愿望并开创机会。是利是弊,全看我们是否能够融入环境,是否能够借助团体、组织的力量实现目的。
挑战
哪些组织的规范价值最具有影响力?是否有判定方法?
指导:设计思考
(1)首先思考前三个问题(所有结果、义务、现实)。
(2)抛弃细节分析,转向整体感知。
(3)将自身利益与团队利益联合。要记住,个体与团体是双赢关系。
(4)用故事描述自己的组织。通过描述领导者在危机时刻做出的抉择,知道团队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
(5)想象向每个团体解释自己,并预计他们的反应。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65634/99c90c5169a3620a.jpg)
5. 我能接受什么:用直觉和判断做出能接受的决策
很多灰度问题,即便运用前面的工具还是找不到答案,也没有双赢的选择。此时只能通过分析和直觉做出一个满足最低标准的抉择。
挑战
(1)选择的好坏取决于于个人品格。
(2)我们并不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人,并不完全能认识到自己的所有品格、原则。
指导:锻造直觉
(1)静心等待,从周边事物抽身。
(2)综合使用五大问题,并且将第五个问题作为最后一个思考问题(而不是第一个)。
(3)做好预期。做完灰色决策后,肯定会后悔、不适,但焦虑、反复、犹豫等不良情绪并非失败的标志。我们不要聚焦于感受,要保证结果正确。
(4)想象与局外人交流。这里的局外人是指自己尊重并十分重视其判断的人。
(5)做出决策并推进。用五大问题传达自己做出决策的原因(最好写下),然后在实施中再判断,修改决策。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65634/9390c006b569ab3a.jpg)
灰度问题本质是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解决方法是综合思考、动态调整,《灰度决策》用五个问题搭建一套分析方法。书中强调的“人文主义”思维并未点透根本,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人确实比那些冷冰冰的管理法则更加具备灵活性。
“以不变应万变”的一劳永逸时代已然过去,在灰度问题充斥工作甚至人生之际,需要一种全面而动态的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