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观课议课:《杞人忧天》教学案例

观课议课:《杞人忧天》教学案例

作者: 慧言悟语 | 来源:发表于2020-12-06 05:59 被阅读0次

        上午听的第三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则寓言《杞人忧天》。本单元的能力训练点是学习快速阅读,练习展开联想和想象。

        首先回顾课堂流程:

        一、导课:用“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简单导入。

      出示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情节。

        3.探究本文寓意,得到丰富启迪。

        二、教学铺垫

        1.填写列子小档案,以此了解作者。

        2.了解作品《列子》,道家经典著作,多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三、自读课文

        1.齐读课文。

        2.解决生字词读音。

        3.自读课文,结合注释,读懂全文,勾画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自学,质疑: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奈何忧崩坠乎?

        老师启发其他学生翻译,老师补充。

      4.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老师问:题目中哪个字最关键?

        学生:忧。

        5.抓住“忧”字理清情节,读懂故事。

        按照“为何而忧——忧成何状——谁来解忧——何以解忧——是否解忧”的顺序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原句并用白话翻译。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

        晓:{天,积气也,不会塌;日月星宿,有积气也,不会坠;地,积块也,不会坏。

        大喜。

        6.抓住“忧”字,分析人物

        讨论故事内涵;

        分角色朗读(自由结合,练习3分钟)

        两组展示。

        老师评价:好像还少点什么?感情没读出来。

        让学生想象人物的语气和神态。

        学生回答:杞人担心、着急;晓之者热心、有耐心、好心,但又无奈。(落实本单元的阅读策略,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

        老师追问:讽刺了哪些人?

        学生:讽刺那些为不必要的事情过度忧虑的人;要消除不必要的疑虑……

        老师: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老师启发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试图探究现实意义:从此人身上发现了什么闪光点?

        学生回答:心胸宽广,爱思考,忧患意识,敢于提问题。

        老师联系地震、陨石撞击地球等现象,教育学生应该懂得居安思危。

        接着我们进行教学评价。

        这节课目标定位准确,表述明确;老师有积累意识;敢于尝试让学生质疑,以学定教;设计新颖,如列子小档案,分角色朗读等。

        课堂上老师讲得多,碎问碎答过多;牵引的多,自然生成的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牵强,“教文”与“立人”应自然融合;教学思路不够清晰,围绕“忧”字贯穿课堂的始终会更好。

        最后从备课的角度说说教学建议。

        短文与浅文都不好教,执教老师选择这一课需要勇气。《杞人忧天》这篇文章能利用的教学资源不多,要真正做到浅文深教,长文短教,教师备课时需把教材读“厚”,课堂上需把教材教“薄”。备课时不妨用“八问”这样梳理:

        一问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文体特点):

      《杞人忧天》是一则益智寓言,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文短意丰,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一气呵成。

        二问这是写什么的文章(内容和主旨):

        文章写杞人无端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可居,于是寝室难安,经过晓之者劝导,终于释然的故事。列子用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顺其自然,不要庸人自扰。

        三问文章为什么而写(写作动机和背景):

        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希望平民百姓不用考虑那么多事情,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杞人忧天》就是在道家的“无为而治”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列子用讽刺的手法告诫人们“要顺其自然,不要庸人自扰”。

        四问作者是怎样写出的(语言和手法):

        文章的情节基本以对话构成,文短意丰,逻辑严谨;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表现杞人的自寻烦恼和晓之者的热情乐观,增强了讽刺效果;用词准确传神,精炼生动。

        五问文中最能体现语言特点、手法特点的关键处在何处(教学聚焦);

        1.传神字词:

      “大喜”是非常高兴的意思,“大”字用得好,起修饰作用,极言杞人听了晓之者劝导后高兴的程度,既精炼,又传神。

        “舍然”用得更好,“舍然”是“消除疑虑的样子”,用在“大喜”前,把杞人疑虑消除,心情放松的样子刻画出来。两个词连用,语言简洁,表现力强。

        2.对比手法: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喜”和“忧”形成对比,通过前“忧”后“喜”的对比,更加突出杞人的自寻烦恼和晓之者的热情乐观。

        3.对话描写:

        通过对话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写杞人的“三忧”和晓之者的“三劝”,一个悲观者和一个乐观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4.情节结构:

        这篇寓言篇幅短小,情节完整,有起因、发展和结局。

        5.寓意深远:

        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

        六问编者为何将它放在这个单元(编者意图和单元目标):

        本单元是联想与想象单元,选编课文体裁多样,童话、神话、寓言故事、现代诗,四则中外寓言出于假托却入情入理,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对今人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这些富于想象的文本,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恶丑,向往真善美。

        七问今年教读这篇文章最大意义是什么?(社会价值);

        这则寓言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对今人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这些富于想象的文本,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象能力,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八问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是什么?读不懂的是什么?(学情预判)。

        学生能读懂情节与寓意,读不懂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不知道多角度理解寓意。

        基于以上问题,充分提取课文教学资源,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

        抓住“忧”字:理清情节,读懂故事;分析人物,理解寓意;展开辩论,明确现实意义。

        按照“为何而忧——忧成何状——谁来解忧——何以解忧——是否解忧”理清情节,读懂内容;给出多个角度,通过选点品析训练学生的语言学用能力和发散思维;通过小辩论,明确本文寓意与现实意义,让学生在训练活动中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课议课:《杞人忧天》教学案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qg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