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输出报告2022/009】
2月的第四本书,是一本育儿书,名字叫《妈妈的远见,才是孩子的起跑线》,买这本书应该是冲着标题买的,但实际上我最初对作者付雪并不熟悉,也没有关注过她,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她是一名大学英语老师,育有一儿一女,而这本书主要记录的是她在教育儿子方面的心得体会,算是育儿随笔。
和其他育儿书不同的是,这本书很接地气,她不讲育儿理论,通过记录和儿子相处来反思教育方式方法,她的儿子也并非出类拔萃,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很调皮很聪明很自信,我很喜欢他身上的那股自信,他的心大,他表现出的健康心态,我想这比成绩耀眼更重要。
这本亲子随笔,记录儿子加加成长过程中一个个的小故事,甚至有关于爱与性教育的探讨,温馨而可爱,也不乏幽默,带入感很强,就像你身边的小男孩一样,她提出的教育观念也颇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和当下焦虑大环境提倡的内卷不同,她算是一股清流,在这种大形势下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精英式的教育以结果论,只要结果是光鲜的,就可以抹煞过程的不愉快,这位妈妈宁愿用放松的方式养一个放松的孩子,顺便收获一个好的结果。
从幼儿园到小学,有无数个育儿焦虑时刻,付雪老师用心记录了10年的教育笔记,让我们看到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这10年间的成长与改变,她的孩子不是班上成绩出色在各大比赛中斩获大奖的那一个,相反他还经常罚站,经常被请家长,但这也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这本书有对当前社会各种“鸡娃”“推娃”“拼娃”等密集育儿方法的亲身实践与反思,也有大人和孩子之间针对各种普遍问题的沟通记录。随时观察,随时调整,既直面问题,又深入思考,帮助焦虑的中国父母缓解压力,放下心理负担,远离无意义的虚荣和攀比,认清教育的本质,即“妈妈的远见,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父母给孩子最大的影响,就是带着激情,而不是焦虑,过好你自己的人生,不要把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捆绑在一起,人生角色要做好功课的分离。
付雪在书籍开篇就说,不管是调皮的老实的乖顺的叛逆的孩子,我们都会有担心,我们总是不自觉去和别人的孩子比较,其实只要我们少一些对比,少一些左思右想,或者少一些完美主义,那么孩子“无非就是个恰到好处的人罢了。”
对于外界的比较,作为父母要始终坚定地做孩子的第一负责人,不用对别人的评判太过敏感。其实孩子更在乎父母对自己的看法。
不要多度纠结细节问题,自己把握好教育孩子的大方向。不用讲大道理,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养。在任何制度下,乐观积极灵活思考的人都会有无上的生存空间。
我们常常对自己要求不高,可是对孩子却近乎苛刻的完美主义,原因在于我们自身的恐慌和焦虑。
不要盲目听信和顺从大环境,而要有自己个人的信仰,或者说自己的小环境,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这需要做父母的一颗强大的内心。
付老师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找到“自己”,认识到自己这个“人”,而这,在课堂内往往是学不到的。在课外给孩子宽松和放松的环境,让他有时间有精力去探索和思考,去认识自己是谁,去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去找自己与这世界的联系。
关于阅读,她说阅读只要是随心而生,那就是快乐的,不能用“该”或者“不该”加以限制。享受阅读,找到阅读的乐趣,这比什么都重要。
关于兴趣班,她说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在一本书写到幼儿园园长的一段话,父母至多只能制造环境,你先生自己欣赏弹钢琴,小朋友看着看着,自然就会爱上音乐,那就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时候,到底是为了孩子的兴趣发展,还是自己莫名其妙捆绑在了“同辈压力”里无法自拔。
在要不要让孩子上辅导班的问题上,她也说自己的选择是基于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更为接近教育本质的实践,而不能否认的是,每一种选择都有收获,也会有代价,非常中肯。
如何保持清醒,做一个探寻真理的人,而不是真相持有者。
不管孩子有没有特长,最重要的还是那份来自心底的快乐。
育儿从来就是一件私人的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黄金法则,每个孩子不同,重要的是你是否蹲下来看见你的孩子,并愿意给予他尊重和理解,你的养育目标是什么,或者说你的期待。
对我而言,比起优异的成绩和闪亮的履历,我更在意他是不是身心健康,我很早就认识到孩子只是个普通的孩子,资质平平,所以不会给他超出自己能力的期待,我只想陪着他一起成长,而我也是正在努力学习的妈妈,而母爱也最终指向分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