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前,我一直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每个人后期所养成的人格与习惯都是由自身所处的环境所养成的,随着环境不停的变化,每个人的人格与习惯也会随之变化,比如说,较为贫穷家庭所养孩子的性格大多数都应该是内向,少语的,而较为富有家庭的孩子一般都是比较外向,活泼的。
当然了,现实生活中其实也存在不少与上述所说完全不符的情况,不过这毕竟只是某些特例,可如果真要就此做出争论的话,那我们就先假设我所举出的观点是比较正确。
在观点正确的情况下,这一现象的产生就恰好证明了上文的环境理论,可是,最近我渐渐的发现,现实生活的情况远非如此简单。
在此处我认为环境理论依旧是正确的,不过它所能概括一个人的面实在是太少了。在很多时候,我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与他人接触的时候经常会做出或说出自己未经认真思考的行为或话语,而有可能就是这么一件在你眼中并非那么重要的所谓小事就会让对方彻底改变对你这个人的看法,而我们自己常常会在事件发生一段时间之后才忽然反应过来自己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
我个人认为这一现象十分的有趣,兴许已经有学者对此做出了研究并在网上发布了自己的论文,不过在此处,我私认为,这是否就是人类的本性在作怪,此处我认为的本性是指人一生下来就会带上自己所拥有的基础性格,而在这一性格基础上,经过个体的不断成长,经历各种各样的事件,于是,个体的“人格大楼”就会在此性格基础上逐渐形成,根据每个人所经历的事件不同,所形成的“人格大楼”也会有所不同。
这就是我为什么会说环境理论依旧是正确的,只不过每个人生下来时的白纸形状不同罢了。
那么?这张白纸能形成不同形状的现象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就在刚刚我猛然想出了答案。
遗传。
是的,遗传。你说,既然我们每个人的外貌特征与基因特征都会从我们的父母身上遗传下来,那么,性格特征有没有可能也会随之一并遗传下来呢?
我想,这是极有可能的。
我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你做完某一件事之后,会有人在一旁无意识的说道:“哎呀,这孩子简直是和他爹(妈)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就连做事习惯都是这么像。”,总之,大概是这个意思。而在这之后,你才猛然发现,还真是如此。
当然,这一现象也可以用环境理论来做出解释,完全可以说是这个人是在从小到大耳熟目染的情况下学会这一行为习惯的,这样也可以解释得通,不过,我个人较倾向于白纸形状理论。
首先,当你做出这一动作的时候,其实你大部分时候是处于无意识情况下的,而这一现象也恰好符合白纸形状理论通过事件展现出来时所具有的特征。其次,则是这一现象同样也会发生在家庭关系不和睦的个体身上。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从前,我和我的父亲关系是十分紧张的,紧张到三句话说不上就要吵起来的程度(虽然现在已经改善了很多),你说,如果一个人非常讨厌另一个人的话,那么这个人还会去刻意学习他(她)的行为习惯吗?答案必然是否定,可就算是这样,我的身上还是出现了白纸形状理论的特征。
至此,虽然论据还是单薄了一些,但我对此依旧做出了大胆的假设——白纸形状理论是真实存在的。
这篇作品是我在没有查阅任何学术资料的情况下所写出来的,可能有些地方太过想当然与绝对,不过我整体浏览下来,其实该作品还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无论对错与否,我个人认为应该还是为各位展现了一个全新的知识论点的,虽然有些浅薄,不过还是请各位多多见谅。
霞如烈火,日日不同。人如白纸,亦是如此。
……
话说,如果按照性格遗传理论来说的话,那么性格遗传下来的起点是在哪里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