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父母的人都知道,孩子越小,各种费用越高,早教也是如此,即便报两三年那种大课时包,一节课也在150元左右,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的家庭来说并不便宜。但现在重视早教和报早教班的家庭越来越多,这和商家的焦虑宣传,还有社会大环境都有关系,人们的育儿知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重视0到3岁第一个人生关键期。
宝宝在0到3岁时,我隔三差五的带她到各种早教机构试听过早教课程,也零碎地在一些机构报过短期的课程,但并没有长期固定的在某一家机构系统地上过早教课。
价格是一方面的考虑,毕竟一年一万多并不便宜;另外一方面是我想不通花那么多钱给宝贝上早教课的意义和作用在哪里?
我认为现在报早教班的父母分为这样几类:
一,跟风型父母。自己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要给宝宝报早教班,但看见别人都报了,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错过了0到3岁的关键期。
二,为了弥补社交缺憾。宝宝一个人在家玩比较孤独,长此以往,也许会形成孤僻的性格。早教班有许多小朋友,去上早教可以认识更多的小朋友,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三,偷懒型父母。带孩子既需要良好的体力又需要极大的耐心。如果孩子平时主要由妈妈一个人带,一到周末,她的耐心就到了崩溃的边缘,每周带孩子上个早教课,父母能清静一个多小时,早教机构的玩具可以任意让孩子玩儿,也是个免费的游乐场,这样,会觉得时间过得快一点,一上午甚至一天的时光就这样打发了。
我不属于上面的几类,我不是个轻易盲目跟风的人,即便最后的选择和大多数父母一样,我也希望自己能想清楚,我为什么要给孩子报早教班?每个人的育儿理念和育儿目标不同,如果我随波逐流,最后只会在育儿的路上越来越焦虑。如果非要让我给上早教班找个理由的话,那我应该属于第二类:弥补社交缺憾。我觉得现在的孩子的确比较孤独,但就我带着孩子去上早教课的经历来看,早教机构的老师也是有组织性的让宝贝们进行一些活动,从而锻炼孩子们的精细动作和大运动,让孩子们自由玩的时间并不多。而且,这个缺憾完全可以通过多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或者户外玩来弥补,并不是非要去早教机构那种投入与产出性价比不高的地方。
宝贝现在3+,进入了学习季,我不能再带着她到处“打游击”了,我觉得是时候给孩子好好规划一下兴趣班了。
我一听到身边的宝妈给孩子报了兴趣班,我的问题就会像连珠炮似的一个接着一个:您为什么要给孩子报这样的兴趣班呀?为什么要在这家机构报呀?这家机构和其它机构比,优势在哪里?
前几天带着宝宝上了一节感觉统和课,可能是自己最近成长了吧,我在一旁听课的时候,和以前瞎凑热闹的想法完全不同,上完课后,我仔细地回忆了这节课老师都带着宝宝进行了哪些活动,这些活动背后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可以锻炼宝宝哪方面的能力?
这节课总共进行了一个半小时,主要由四大部分构成。
第一步:老师先把一些教具摆好,让宝宝们钻圈儿,跨栏儿,走独木桥。然后不断地变换教具的摆放位置和形式,但都是紧紧围绕着锻炼孩子们的跨,跳,平衡能力,身体协调性等能力。还让宝宝光脚走在不同形状的指压板上,丰富宝宝的感觉刺激。
第二步:教具换成了一个滑梯和一个带轮子的圆形滑板,通过变换不同的体式滑滑梯,借助带轮子的圆形滑板滑滑梯,锻炼孩子适应旋转和空间位置转换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胆量。
第三步:教具变成了一个大龙球,两个孩子趴在地上来回推大龙球,锻炼孩子背部肌肉,老师把大龙球压在两个宝宝身上,对脊背进行挤压放松。老师用大龙球往两个宝宝身上砸,锻炼她们身体稳定度等。
第四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身体运动,两个宝宝比较累了,课程由动转成静,老师让两个宝宝做一些文字游戏和题目,锻炼宝宝们的听觉,专注力,辨别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宝宝上完课后,老师又单独跟我谈话,对宝宝现阶段的情况进行了点评,并且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老师说宝贝的口腔肌肉发育不是很好,脑子转的比嘴快,建议回家后多咀嚼硬物,锻炼口腔肌肉;平衡能力欠佳,平时多利用楼梯等生活中的物品,锻炼孩子的弹跳能力和平衡能力;胆子比较小,不敢滑滑梯和在平衡木上跳。
这节课对我触动蛮大的。让我重新开始思考,这其中就涉及了对孩子目前情况的评估、对自己育儿状态的回顾和对自己教育目标的思考。
我平时带养孩子的过程中,挺怕单独和宝宝待在家的,因为除了读绘本和玩玩具,我不知道如何陪她玩,换句话说,就是进行所谓的高质量陪伴,尤其在玩耍方面,我本就不擅长,在我小的时候,就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丢手绢儿,扔沙包,跳皮筋儿,跳房子等那个年代的游戏,我和宝贝两个人在家是无法进行这些游戏的,顶多玩个过家家的游戏。
这节课激发了我的一些灵感,我回来后从网上去了解更多的关于感觉统合方面的知识,并且发现了许多可以在家操作的锻炼感觉统合方面的小游戏。我想,这些游戏会让我们的亲子时光更丰富,更有质量,更有色彩。
这节课也让我想清楚了当我在为孩子报早教班或兴趣班时,我在为什么买单。
我最近给宝宝报了一年的创意美术和乐高课程。
对于3+的宝宝来说,创意美术其实就是涂鸦+手工课。手工课可以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涂鸦课老师或多或少会渗透一些色彩搭配方面的知识,无形之中会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并且,可以用生活中的一些唾手可得的废旧物品或材料创造出一件新的作品,这种行为本身也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乐高是因为我自己是个文科生,我特别欠缺理工科思维。乐高的搭建会培养孩子的空间感,课堂上也会接触一些物理方面的知识。
审美力和理工科思维都是我所欠缺的,我希望这些课程就像一束火苗,不但启发了孩子的审美力和空间感,也能弥补我这方面知识的欠缺,让我知道在平时的生活中,如何对孩子这进行这方面的启蒙,报兴趣班不止熏陶了宝宝,也让我学到许多。
我自己是一名英语老师,现阶段我不打算给孩子报英语方面的课程。关于英语启蒙,我打算自己来做。
我们经常说:教无定法,但必有佳法。这个世上没有“最好”和“完美”,只有“合适”。而所有“合适”的起点都是我们自己要想清楚,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时,它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去不去上兴趣班”本身,它其实是帮助我们减少很多育儿的盲目性。只有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我们才有机会去到那里,而不被沿途的杂音分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