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事,读了约有数十本书。书目较杂,类别不一,如中国文学、外文名著,还有轻松诙谐小说、回忆记事散文等。不同的书,收获自然不同。正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当然,读书不一定非要抱有某种目的,有所收获。它也可以是因为喜欢,因为需要,因为想要打发时间。我想读书,那我便去读。读书这件事啊,不需要太多功利主义的追求。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是最好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何兆武先生的话深得我心。
好了,废话不多说,整理一些近期书单,分享给大家。五一小长假,如果不能行万里路的话,读书也是不错的选择!
![](https://img.haomeiwen.com/i4172568/1aee5186cdba6b87.jpg)
01 毛姆《面纱》
一个关于爱情、背叛与死亡的故事。妻子凯蒂容貌娇美而又爱慕虚荣,医生丈夫生性孤僻且又无趣,注定了这段婚姻的不幸。面对凯蒂的不忠,瓦尔特开始了可怕而又奇特的报复,携妻子远赴中国内地、霍乱横行的地方行医。这期间,充斥着悔恨、恐惧和绝望。亲历背叛和死亡的凯蒂,也渐渐将生活的面纱揭去。
“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的势力、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瓦尔特最终被自己的爱给吞噬了,而凯蒂由始至终没有爱上他。故事的结局,瓦尔特含恨长眠地下,凯蒂带着腹中胎儿和父亲远走他乡。
最后的一切终与爱情无关。
02 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小说以阿里萨和费尔米纳之间持续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作为主线,穷尽爱情的所有可能性:忠贞隐秘、粗暴羞怯、转瞬即逝、生死相依,还柏拉图式和激情放荡的……再现了时光的无情与冷漠。《霍乱时期的爱情》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爱情不会衰老,也不分对错,纵使光阴不复,纵然千夫所指。“任何年龄的爱情都是合理的”。我们可以老了再相爱,一生一世。
03 加繆《局外人》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莫索尔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
这本书意外地读出了佛系青年的味道,但是更加深刻。主人公莫尔索对一切都觉得无所谓,他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对命运从无怨言,甚至不关心生命的动向,无论死亡还是生存,仿佛都与他无关。“没有对生活的绝望,就不会爱生活。”不管这个世界怎么样,我们还是要继续生活。
04 夏目漱石《我是猫》
小说借用一只猫的视角赘述人生百态,以主人公中学教员珍野苦沙弥的日常起居为主线,穿插了邻居资本家金田企图嫁女不成、阴谋报复苦沙弥的矛盾冲突,嘲笑了明治时代知识分子空虚的精神生活,讥讽他们自命清高,却无所事事;不满现实,却无力反抗;平庸无聊,却贬斥世俗的矛盾性格,鞭挞金田等资产阶级人物及帮凶的势利、粗鄙、凶残的本性。小说构思奇巧,描写夸张,结构灵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初读的时候觉得有些烦杂无味,细读之下,发现文章调侃意味明显,文风诙谐且富有深意。个人喜欢于雷的译本,深刻而又淘气。猫眼看世界,一针见血却又不动声色,幽默十足。
05 汪曾祺《五味》
汪老在《五味》这本书里,把酸甜苦辣咸臭,挨个讲了一遍,不仅把地方特色、代表食物信手拈来,顺带还提到了历史常事、文学知识等。论吃货的最高修养,大概便是汪老这样,既能吃又能写,而且写得不错。有人说,这是文字版“舌尖上的中国”。嗯,确实是一本有味道的书,看得我直咽口水。
“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人生不过五味,酸甜苦辣咸,尝过才妙。
06 杨绛《我们仨》
“我一个人,回忆我们仨”,这是杨绛先生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文章简单,却字字含情,他们一家历经战争、文革,一生坎坷,却始终保持平和,生活简单却也动人。
这是一本生活化的书,就像有人和你聊天,娓娓道来。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07 乔治·奥威尔《1984》
《1984》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也是一部幻想小说。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有若一个永不褪色的警示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历经几十年,其生命力益显强大,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
“人类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自由,二是幸福。对大多数人来讲,幸福比自由重要”,这本书很有深度,前半段压抑,后半段震颤,总之每一个小细节都有值得深思的地方。
08 伍绮诗《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故事的开头,作者便抛出悬念,引人遐想。随着抽丝剥茧似地回忆,这场死亡事故的原因也渐渐被揭开。
莉迪亚是家中老二,被父母寄予了许多期望,她的父母相信,他们无法完成的梦想将在莉迪亚身上实现。层层重压与束缚下,莉迪亚开始计划逃离,她想变坏,想学开车,可是均无法成功。最后,她想到了那片湖水,她想在水中找到那种自由和安宁,最终葬身。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莉迪亚摆脱了父母的枷锁,却也失去了生命。那些以爱为名的伤害,往往伤人最深。
09 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
《树上的男爵》是卡尔维诺的一篇长篇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柯希莫因为忍受不了姐姐做的一顿蜗牛餐,愤然离家出走,住到了家门口的树上。他从十二岁起就决定永不下树,直到故事的最后,65岁的柯希莫去世。他再也没有用双脚接触过地面哪怕一步。
难以想象在树上生活是什么滋味,更遑论是好几十年。卡尔维诺的文字充满荒诞的同时,也处处流露出哲思。初读的时候,一度揣测作者是否带有返璞归真的用意,实则不然。小说大概是想贯彻一个信念:为了看清人间,才远离人间;即使远离,却也始终热爱。正如作者在书中描述:“谁想看清尘世就应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这是本有趣的小说。
10 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
这是关于千里跋涉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六十岁的老人哈罗德。他与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相依为命却又互相疏离,生活平静,日复一日。
生活的改变从老友奎妮的来信开始,她身患癌症,写信告别。在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的经历联想到自己的人生。因为一时冲动,哈罗德越走越远,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的旅行,无关信仰,只为承诺。
“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文中的“救赎、伟大”等字眼,让人读出鸡汤文的感觉。如果你有点儿迷茫,有点儿无措,那倒是可以一读。毕竟,一个六十岁的老头儿都可以迈出脚步,开始新的旅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