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下午4点20分,在市民之家2004室,我迎来了一波忧心忡忡的家长。我之所以用了“一波”这个词,是因为来访阵容不同往日,除了孩子的父母,还有两位关心孩子成长的阿姨。正在慰问值班志愿者的妇联马主席,也非常重视这例极具代表性的个案咨询,于是,在马主席的积极协调与主持下,一场集合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师的“会诊”,在市民之家婚姻家庭指导服务中心展开。
溺爱,温柔的致命伤害——市民之家值班总结来访者:Z女士及其爱人
求助事由:
Z女士为全职妈妈,爱人在小区做保安。家里有一14岁的独生女儿。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女儿以“与同学相处不好”为由,先是要求“不上学”,后来又要求转学,家长为其办理了转学手续,孩子入学第一天又因为违纪,被老师批评。后来就一直待在家里,不去上学。白天睡觉,晚上出去和朋友蹦迪,并染上了酗酒、抽烟的坏习气。渐渐变得追求刺激,爱慕虚荣,浓妆艳抹,疯狂购买衣服,在要钱遭到拒绝后,以“跳楼自杀”威胁母亲就范。曾在与母亲的争执中动手打伤母亲,母亲住院期间仍然到医院逼母亲为其购买手机。父母伤心无奈、焦虑不已,既怕拒绝孩子引起孩子做出过激举动,又担心一味满足导致孩子变本加厉,怕孩子“变坏”。
深度剖析:
自从女儿出生后,Z女士就做了全职妈妈,生活的重心就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勤劳的她几乎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发现孩子一些不良行为(如夜不归宿、抽烟、酗酒)时,都以“不想生气”“怕孩子闹”为由,默许纵容。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很少参与,爱孩子的表达方式就是给钱,“要5块给10块”,理由是“女孩子要富养”。家境一般,但是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基本上有求必应,甚少拒绝。甚至在女儿对母亲动手之际,以“生气”为由,消极逃避。妻子雷厉风行,丈夫寡言少语,夫妻关系一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分歧,都认为目前的情况对方要负主要责任。
看着这对沉浸在痛苦中又不忘相互指责的父母,真的既心痛又无奈。孩子之所以出现现在这种情况,不正是用牺牲自己的方式,在家庭中拉响了警报吗?孩子是在用自己的问题,提醒家长: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咨询师建议:
1.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守好边界,划清与孩子的界限,标明自己的底线,而不是一味纵容溺爱、包办代替;
2.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不等于孩子所有的要求都应该得到满足,家长要学会温柔而坚定的对孩子说“不”;
3.父亲要多参与孩子的养育过程,尤其在青春期,更应该遵循“父进母退”的原则,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爱;
4.家庭成员之间,保持积极正向的沟通,少些评判与指责,让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而不是只在她出问题的时候才关注她;
5.夫妻间应该尽快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停止抱怨和相互指责,统一思想,保持行动一致,尽快以家庭会议的形式,明确家庭成员哪些行为(如夜不归宿、抽烟、酗酒等)是“零容忍”的,确立规则;父母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6.将焦点从孩子的身上收回,反思自己,改善夫妻关系,家庭关系理顺了,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各归其位、各行其道,就能幸福和谐。
心理咨询师和婚姻指导师也就这例个案给出了自己中肯的建议。妇联马主席也指出:问题孩子的背后,有一对或一群问题家长。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家长的成长,才能带来孩子的改变。
尹建莉老师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一书中,也指出:爱和溺爱,是完全相反的两件事。溺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控制、纵容、评判,是对孩子权利的忽视和剥夺;而爱则是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尊重和欣赏。“溺爱”不是爱,而是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是对孩子的致命伤害,更是对爱的曲解和亵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