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娟坚持分享2324天。一天进步一点点,读书366(2024.1.16星期二)
我们平常说的“固着”,并非是说心理功能完全停留在那里,而是指在那个阶段度过的不平衡。
比如,同样小升初上了初中,为啥有的孩子焦虑了,他吐槽几句就好了?有的孩子抑郁了,拿小刀划自己了,然后不去学了?有的孩子出现了幻听幻视?这三个行为背后对应的就是施皮茨讲的,在发展过程中固着点的位置不同。
焦虑了吐槽几句就可以正常适应的孩子,他的心理功能一定发展到了完整的客体关系水平,他早期没有留下太多账;抑郁了、划自己的,包括出现双相情感障碍的,有可能是卡在一岁左右的实践期,或者是哈特曼提的“依恋性抑郁”;如果出现幻听幻视,他的发展不平衡的固着点可能在6个月以前。
那为啥小学挺好,到了初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就是因为他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功能都卡在那了,只是因为在那个阶段不平衡,但是他依然有资源能够支撑他把小学完成。所以,要看他的资源是什么,他的这些资源让他能够承受小学阶段的压力,顺利度过。这部分资源我们要尽力争取和保留(我想起了焦点解决中的“目标-资源-一小步”,要寻找来访者已有的资源并充分利用此资源)。到初中面对更多的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压力时,他上不下去了,我们看他在原有资源上缺什么,缺多少,怎么给他再多增加一些资源以及过去的发展不平衡的地方如何用一些退行和补偿的手段使其再平衡一点。
我们现在观察一些中学生,就是上边所说的三个方面——“适应”“自我控制”“防御”出了问题。他会运用最原始的防御机制,而没有运用成熟的防御机制。这三个点正常,这孩子一定正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