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长久停滞
原始人种之一的直立人,在大约150多万年前就发明了用来宰杀动物的双面手斧,随后的100万年里,他们的后代穿越三个大陆,且制造着相同的工具,而且还继续使用了数万年。
双面手斧在100多万年里,仅有一次小小的进步,就是在大约60多万年前,它在设计上突然变得更加对称了一点点,但也仅此而已。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简直无法想象,同一种技术居然延续了100多万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突破或变化。人怎么可能如此缺乏想象力,麻木地依靠同一个技术这么长时间?
大量的考古证据证明了,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时候,并没有出现任何类似文化进步的经历,他们只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他们并没有改变。
对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而言,制造手斧就像是走路,一种你通过实践就能做好的事情,但你不会反反复复的思考它,它已几乎成了一种身体机能,一种基因的外部表达,天生就要这么做,就像鸟儿筑巢一样。
»停滞的终结
此后,地球上出现了智人——你我的祖先,它不改变身体,只是不断改变习惯。
国际生命中心机构主席马特•里德利在《理性乐观派》一书中论证道,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气候上,也不在基因突变里,也不完全在“文化”上,而是在经济当中。人类开始在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婚姻关系的个体之间交换东西——分享、交换、以物易物,做买卖。从那时起,海边的贝壳被传递到了内陆。
动物界里有着大量的“互惠”行为,像猿类和猴子会互相给彼此抓背,同一家族的动物也会互相分享食物等等,这种“一方在某一刻帮助另一方,以便将来某一刻双方位置互换时,这一行为可以得到报答”的行为,是人类社会的重要黏合剂,是合作的源头。这种来自人类祖先的固有习惯,无疑为人类的交换行为奠定了基础,但它和“交换”并不是一回事。
除了人之外,没有哪一种动物会把一件东西给另一种跟自己没关系的动物,用来交换不同的东西。
真正的物物交换,要求你放弃对自己有价值的一种东西,换回你认为更有价值的另一种东西。
至于人类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换习惯,答案无从考证。一种比较有说服力的推论是,掌握点火技术,燃火烹饪,让人类祖先不仅能更安全地生活在地面,靠着高能量饮食发育出了脑容量更大的大脑,还令人类产生了交换不同种类食物的倾向,这或许把他们引到了以物易物上来。
约20万年前,烹饪推动了性别的专门分工,这也是最基础又最深刻的劳动分工,收集不同的食物并分享,这个习惯又促成了人类养成交换的习性。
交换最了不起的一点在于,它有繁殖的性质:你做得越多,就有越多能做的,而且,它还引出了创新。交换之于技术,如性之于进化。它激发出了新奇的东西,8000~20 000年前之间出现的发明创造,比此前数百万年里出现的还要多,像鱼钩、各种器具、驯化的狼、小麦、绵羊、金钱等。
人类通过仿效名人,在彼此之间学习技能,并因为犯错,在误打误撞间有所改良和进步,从而实现创新——这是文化演进的方式。
互相连接的人口基数越大,教师技能越是纯熟,碰上因为偶然失误而实现改进的概率就越大,反之,连接的人口基数少,技能更容易在传递过程中一步步退化。
当代的狩猎采集部落接触不到人口众多的交易伙伴,(比如说人口稀少的澳大利亚,特别是塔斯马尼亚州、安达曼群岛),他们的技术就陷入了停滞甚至倒退,较之尼安德特人(欧洲早期原始人中之一,只会使用石斧,后被智人所灭种)好不了多少。
智人的大脑没什么特殊的地方,造就不同的,是他们的交换网络,也就是他们的集体大脑。
#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