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曾国藩(127)
第十九章
顺祖意躬身修谱 铺张婚事为哪般
嫁女婚事张扬,铺张浪费为哪般?
在本书前章(第十八章)录述的日记中,查看其四妹婚事时,笔者曾提出疑问:对于一向秉承勤俭持家的曾氏家族来说,实是不解此次嫁女夸张铺张之状。现将细节回放如下,看细心者是否可看出原因如何?
道光十九年(1839)农历十月十四日,秋高气爽,艳阳高照。
应该是湘乡县里一向并不引人注目的荷塘二十四都(今双峰县荷叶镇)最热闹的一天了。所因何事?自然是一场婚庆所致,其场面之大、用人之多,在此僻乡堪称“史无前例”!如果发生在别的什么族人、或是人家那里,或许会令人更容易理解一些,可偏偏发生在一向勤俭持家的曾玉屏家中,实在令人费解......
先看看湖南的传统婚俗是怎样的?
湖南传统婚俗通常包括:择日、婚礼、闹洞房、归门等环节。
择日:望文生义,就是择就良辰吉日。双方商定或借助主事之人确定婚日,便发出婚宴请柬,开始筹办婚礼。请柬通常由嫁娶者或其父母亲送至亲友手中。亲友接到请柬后,除有状况不能亲至外,通常会备好礼物登门道喜,礼物视其与主方关系亲疏、情义深浅、经济条件而定。送男方一般是礼金、用红纸包封,包封签上写恭喜之语。
婚礼:通常情况下,新郎都要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不同的是新郎接新娘时,女方家都会故意弄一些摆设设置一些障碍,不会让新郎轻意就把新娘接走。有的人家,还会把大门给堵(关)起来,只留一条门缝;新郎要从门缝里塞十张聘书与一个大红包,或金额不多的若干小红包,以此作为挡亲礼。女方亲友(通常是新娘的姐妹)感觉新郎心意已到,才让新郎进去。或许将若干小红包往另一地点散去,人们都去抑红包,致门口无人堵时,新郎就可趁机直接冲进家中。
新娘上婚车前,新娘都是穿娘家时穿的鞋子,直到上车时分才换上婚礼上穿的鞋子。此意是新娘出嫁时,不要把娘家的福份带走的意思。尤其是旧时的家庭,一般家中兄弟姐妹较多,大多此时新娘的嫂嫂会紧紧盯住这一环节,生怕新娘不慎将自家的福份带走而不吉利。
接下来就是上下婚车。上婚车通常由新郎背上车。下婚车时,接新娘的婚车抵达离男方家还有几十米远时,就要先停下来,等待新郎父亲来接。新郎父亲要戴一高高尖尖写了不少字的红色帽子;且脸上用烧火灰抹光,额头上抹几杠红色,鼻子也要抹红;胸前挂一红色牌牌,上面用笔写上“我是烧火老倌”字样;腰间系一根红绸子;脚穿一双黑色雨靴。等新娘车子停稳后,新郎父亲就要打一个名作“土车”的车子把新娘接回家。“土车”前面也系一根红绸子,是给新郎用的。等新娘坐上土车,新郎父亲在后面打、新郎在前面拉,一同把新娘接回家。等新娘抵达门口时,会有男方平辈的亲朋好友争抢着把新娘从车上抱到拜堂的礼堂里,抱到新娘的那人会有一个很大的红包。接着,就是拜堂成亲。
再后,就是婚宴。婚宴时,新郎父亲还是那身妆束,此时不用打土车,换成肩扛一根烧火棍,棍上挂一壁锣,然后边走边敲锣,同时还唱出“我是烧火老倌”之类的唱词,以贺气氛。
闹洞房:旧时的新人婚前,好多连面都没见过,而新婚之夜要二人立即生活在同间房,心理上自会有许多尴尬。而闹洞房,就是通过嬉戏让新人消除羞怯(耻)、起到捅破窗户纸的用意。闹洞房,则主要体现在闹上。游戏方式多种多样,如取筷子、吃喷鼻蕉、说昵称等。闹洞房是小单身的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在此环节,通常都是有红包拿的。如今,许多偏僻的乡下,仍然保留着甚为粗俗的闹婚恶俗,不仅不文明,有的甚至会闹出矛盾,以至于闹出人命之事来,实在是令人不耻,确有移风易俗之必要。
归门:婚后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同归娘家,也称归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新娘的娘家通常都格外重视。此日,新郎都会事先准备好充足的礼品,以期给岳父岳母留下好的印象。归门的时间通常在婚后第三日的辰时(上午九时左右)到女方娘家,新郎、新娘先问候老人。此时,新郎改口(各地与现时称呼不同)。见人即先主动招呼、以礼相待。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敬酒,感谢其对新婚的祝福。饭后,不急于归家,会陪(岳)父母聊下家常再返。并主动邀请二位老人与其兄弟姐妹到家里做客,也有邀请亲友邻里的,以示热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