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先下手为强:“巴巴罗萨”对“大雷雨”

先下手为强:“巴巴罗萨”对“大雷雨”

作者: 前山捕快 | 来源:发表于2018-10-21 23:51 被阅读0次

二战时期,在希特勒的战略筹划下,放弃进攻英国,却调转枪口进攻苏联,由于德国这一错误的决策,导致全线崩盘,此后历史学家们就认为希特勒进攻苏联是错误的,是希特勒利令智昏。

现在回过头来分析,是不是另有隐情呢?现在网友也给出以下几个原因,我现在把归纳一下,主要有五点:

一是从二战初期的大背景看,德军在进攻苏联之前,已经做好了各项充分的准备:(西欧已被占领,英国已无力发动反攻;德军有足够的资源(比如人力资源、武器物资的生产能力等)。

二是大战初期德军对波兰和西欧低地国家的进攻使希特勒过分迷信闪击战的威力,从而令他认为闪击战一样可以击败苏联。

三是苏德战争之前的苏芬战争让希特勒“见识”到了当时苏军真实的战斗力。苏芬战争时,是苏联大清洗后时间不长而打的,苏联在1936至1939年间,有一半以上的党员,即120万人被逮捕。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打败托季联盟(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之后的1934年召开的,被称为胜利者代表大会。大会的1966名代表中有1108人被捕,占56%;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正式和候补委员中有98名被逮捕和枪决,占70%。会后选出的17名政治局成员中有5名被处决,1名自杀。军队的损失更加巨大。第一批被授予红军元帅的5人中,有3人遭处决;15名集团军司令中,13名被杀。总共有4万多名营级以上高中级军官遭逮捕和处决。在军心涣散的状态下,当时苏联号称1000万军队,苏芬战争动用100万军队打芬兰3.3万人,战争结果却是阵亡27万人,消灭2.4万芬兰人的“惨胜”,它让纳粹集团看到,当时的苏联,不再是以前的那个不可战胜的苏联,这场战争给了希特勒纳粹集团战胜苏联的的依据与巨大的勇气。 四是德国在当时是军国主义,社会所有的一切向战争靠拢,即:一起为了战争。后来德国的“闪电战”打的太快,占领地内部消化不完全,便因为社会矛盾等问题,需要打新的战争,所以,德国为了稳定,在当时(主要是在希特勒的统治下)社会状况下,必须不断战争,扩张,消化,再战争,扩张,消化。这样的循环。

五是分赃不均。1939年9月,德军开始进攻波兰,苏联同时也开始进攻波兰,并且告诉波兰人他们是来保护波兰的,结果苏联占领了更多的波兰领土,屠杀了更多的波兰人。还对德国“背信弃义”,按照两国约定,把波兰第二大城市移交给苏联,苏联却跨过预定分界线,占领了原本划给德国的油田。   综合以上几点因素,从而成就了希特勒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从纸上谈兵变成了现实。这样分析也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是发动战争的主因,何况纳粹德国一旦开战,就将面对两线作战,普通人都知道两线作战是兵家之大忌。其实还有一点决定性的因素,现在鲜为人知:那就是“大雷雨计划”。

“大雷雨计划”是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试图先发制人进攻德国并称霸欧洲的明确计划。该文件来自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部中央档案馆。文件显示,斯大林于1941年5月批准了大雷雨计划。1941年3月,苏联最高统率部制定了“西线扩张战略计划”,明确决定“6月12日开始进攻”德国,但由于准备不够,只得推迟;5月15日,通过了7月开始进攻的计划——红军主力在克拉科夫卡托维兹方向发动进攻,切断德国与巴尔干半岛的联系,之后扑向波罗的海沿岸,包围驻扎在波兰的德军。在主攻方向上,苏联准备投入绝对优势的兵力,用152个师对抗德国的100个师。甚至,斯大林在6月4日还决定组建红军波兰师,以备占领华沙后供阅兵之用。然而,斯大林万万没有想到,希特勒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狂人,在德英战争毫无进展的情况下,他在1941年6月22日突然发动侵苏战争。

现在一些网络搜索,均指希特勒“不按常理出牌”。其实大缪,希特勒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智商一点也输斯大林。政治家的行事风格,除了精准的判断,更擅长的是情报工作。斯大林调集重兵于苏德边境,摆出一副进攻的势态,他当德国情报人员是透明的。笔者认为,决不是希魔预感到苏军将从东线进攻,而是精准的情报分析结果。据史料分析,希特勒的纳粹集团是不想两线作战的。如你是“元首”,纳粹的情报机关把“大雷雨计划”放在你的案头,面对苏联这样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你必须作出选择,是不是也会先下手为强呢?于是“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了,苏联遭到前所未有的损失。我的分析对吗?欢迎网友留言。(图文均参加网络、《世界通史》,中国致公出版社,作者:史泰虎虎)
2018-10-21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先下手为强:“巴巴罗萨”对“大雷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exw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