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吱——”3月2日下午4点,车被堵在了长武与庆阳交界处——长武收费站。我们在蒙蒙细雨中等待,等了四个小时,还是“长龙”未动,返乡无望,悻悻然,右口出左口进,掉头夜宿长武县。
长武就在庆阳眼皮子底下,虽然分属两省,却地界相搭,人们习惯相同,语言相近,见面就熟,于是,便与“百事通”抽烟谝闲传。岂料,竟然拾得了广泛流传于当地的三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故事既有趣又有意义,好奇心驱使我记录下来,算是“因祸得福”有失有得吧。
故事之一:柳毅传书
传说,唐高宗仪凤年间,江南学士柳毅曾三次赴帝都长安应考,屡试不第,满腹踌躇,无心归里,决意在秦地游学,行至豳州长武县芋元东咀这个地方,看见一座七星殿庙宇,高大辉煌,遂下马入内参拜。庙神九天雷祖应愿普华天尊,看其心善志诚,显化指点,柳毅每日潜心修道。
一日,柳毅心悸不定,出庙乘马散行,途径一座小山,在半山腰遇一女子衣衫褴褛、满眼泪痕牧放着一群羊。下马问其情由,方知是洞庭湖龙君的三女儿,被泾河小龙抢占为妻,惨遭虐待,无法脱身。柳毅处于同情之心,义愤填膺,誓为龙女传书解难。
龙女非常感激,详告家址密经,并取出随身一块布,让柳毅代书。柳毅取出笔砚,然而无水砚墨,久思无策,不觉生气,执笔地上一蹾,忽然出现笔头状小泉,遂取水砚墨修书,字里行间尽述龙女受苦及思乡之情。柳毅便千里迢迢为龙女传书,行走不远一山,乘马忽跃前蹄一刨,清泉溢出,马喝泉水后,竟腾空驾雾奔向洞庭。很快见到了洞庭龙君,将书信传给。龙君见书,疾仇万分,速带强兵勇将,赶至泾水剿杀孽龙。龙君感于柳毅忠义之情,盛宴款谢,并将龙女许配柳毅为妻。婚后,柳毅与龙女相亲相爱,同当地人们相融共处,教民识字,传授植桑养蚕等耕织技术。
柳毅化仙后,经常显灵佑民。当地人感于柳毅功德,取村名为“柳泉”取泉名为“马刨泉”取井名为“笔蹾井”,昔日龙女牧羊山坡取名“牧羊山”。
柳毅传书,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我们遂驱车二十公里拜谒柳公庙,跪于柳毅塑像前,上香点纸作揖又磕头,仰视袅袅升起的青烟,我的思绪也跟着升腾……




故事之二:孝子刘霞
相传,明代成化年间,长武县孝村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孝子,名叫刘霞。刘霞勤劳朴实,性情温和,十分孝敬二老,出则不避寒暑,辛勤劳动,归则嘘寒问暖,端汤送饭。家虽贫寒,倒也安定。后来双亲去世,刘霞嚎啕大哭悲痛万分,多亏乡亲们帮忙料理丧事埋葬了父母。
刘霞孤苦伶仃,甚是孤独,流泪思亲,所以常去二老坟地看望,每每带土培坟使之日渐增高,后来干脆卷起铺盖在坟前搭起了草棚,日夜守护,不分寒暑,村民们无不为之感动。有天,盗贼入棚偷窃,事后得知是孝子的衣物,自觉惭愧,又如数归还。
有年冬日,北风怒号,天寒地冻,刘霞守墓不归,近邻关心他,前去查看,只见刘霞白兔暖足,银狐抱膝,鹑鸡围护两侧,赖以御寒,众人见状连连称奇。
后来,地方官上奏朝廷,举刘霞为孝廉,赐田地50亩、耕牛两头,使其安家立业,还把所在地取名孝子滩,将其村更名为孝村。
故事之三:阿姑圣母
相传,长武县城东街北水沟畔一李姓人家有个姑娘,名叫阿姑。她自幼父母双亡,被哥嫂厌弃,动辄被打骂训斥,并锁在屋内,责其纺线织布。由于阿姑心灵手巧,纺线织布又快又好,贪心的哥嫂便令其每天织10丈布,后来又增加到20丈,差不多全县的人都穿戴着阿姑织的布,哥嫂很快变富。阿姑纺线织布的名声越来越大,一群又一群的妇女前来登门学艺,但都被狠心的哥嫂斥退。阿姑坐在机前每日以泪洗面。
到了十八岁那年的七月七日傍晚,阿姑正在织布,忽有一只小鸟从高窗飞入,落在织机上说:“阿姑阿姑不用愁,你的苦难已到头,打开窗户当大门,走到外面游一游。”
听了小鸟的话,阿姑悟性顿开,急忙打开窗户跳出去,匆忙中把一疙瘩线夹在衣中,线头挂在窗棂上,拄了根烧火的柳木棍,翻山过河,飘然远去,坐化在鞍子坪。阿姑坐化前思爹想娘,不免大哭一场,将在家喝的拌汤全吐了出来,后来人们叫这个坡为“拌汤坡”,烧火棍插在地上,后来长成了现在的大柳树,裹肚里装的核桃落土后长出了一大片露仁不隔的核桃林。
阿姑经神仙点化,受封尊神“阿姑圣母”后人修庙塑像纪念。从此,东街村民每年七月七日相约结伴,抬着蜡烛供品,翻山渡水,爬涉几十里山路,奔向圣母庙,虔诚祭祀,至今已成习俗。
2019.3.3于庆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