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湖水共天色,未关闸蓄水前那条河是我少年的迪士尼乐园,河水从黄草乡丰溪村一直往下流到木根桥乡差不多上百里,河道有几道弯,几道浪,江中有几块磬石,河床底是什么地形,那个地方水多深,鱼聚集大概位置,少年时期喜欢潜水熟悉到了如指掌,也因为注意观察河水上的事物,留下了很多的素材,是一生中取之不尽的财富。
父母亲随工作调动,十岁那年离开了大山里的家乡到黄草公社,童年时期对新生事物喜欢问个究竟,这一问不小心问出了习惯,形成了自然,好奇心发酵,很多农耕,捕猎,生活物件在脑海中形成了种固定模式,一但提及总有说不完的个人见解。
晾箕的第一次邂逅是因为一条两斤叫“呴牯佬”的鱼,他掉在河滩人工制作的竹杆床上,远处见到鱼在竹杆床上跳跃,便飞快地去捡,谁知是有人特意筑的捕鱼陷阱,眼看着主人把鱼从手上夺走。后来问及主人这种捕鱼工具叫什么时,主人说叫晾箕,一直到现在也没在辞海中找到“晾箕”的存在,海量的捕鱼工具中也没发现它的图片,可它真实地展示在东江河滩中。
呴牯佬这种鱼,形似草鱼,鳍翅和股翅金黄,背部水草青色,肚皮雪白,身体侧面有条很细的银线,从腮中部一直贯穿至尾翅,颜色搭配自然而巧夺天工;专门在河里观察过这种鱼的习性,喜欢群居在深而稳的水中以微生物为食,端午汛期过去,正是这种鱼的发情交配期,他们会选择情侣私奔脱离群体,双双追逐在河道激流中,耍欢休息的间歇便会来到稳水岸边,产下它们爱情的见证于卵石上;如果放笱一般会逮到一对,最特别之处是捕到后放到浅水的地方,嘴巴一张一合,样子像呴的动作,犹如小朋友嘟着小嘴来亲吻大人的脸一样滑稽可爱。
五岭农耕产物中很多物什没有文字记载,靠图示意或口口相传, “晾箕和呴牯佬”是根据方言的声音而编出来的,晾箕确有此物,东江河中见过不少,特别在大河支流上见得多,他们的主人可能用于逮小鱼和泥鳅,竹床竹子用很细的篁竹,看上去不大气,似小屁孩玩得小把戏。
端午汛情过完,河滩上会有人把石头垒成V字形的长堰,留下主河道,浅滩几乎拦死,Ⅴ字形转弯处留一米二左右宽流水,木材筑成二三十公分高的堤坝瀑布,一米五长的贵妃竹竹杆斜排在瀑布下,竹杆高处打个横架,竹杆排列整齐用藤缴牢固,似一架斜着的竹床,靠近瀑布两边用杉皮封死;隔些时间来收鱼,鱼一但掉下来便无处遁形。
暑假里特意去帮忙加固围堰,想学会这种猎鱼的方法,快收鱼时在晾箕上游用竹杆拍打水面吓鱼,把鱼赶到晾箕里,这样操作收获真的很不错。
父母工作到另一个乡,东江河就在家的后面,迫不及待地砍了些小竹子,河滩上围了个小晾箕,那个秋天家里几乎天天有小鱼崽吃,多时还可以换几毛钱一斤。
没见过的人会认为在讲神话,经过多年再也没见过小河里有晾箕,还有人在利用这个神奇的捕鱼工具吗?你曾经是否也见过它的身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