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想法简友广场
自恋型人格形成及特征

自恋型人格形成及特征

作者: 心象商学Vivian | 来源:发表于2024-08-17 06:30 被阅读0次

    每个人都有理想化倾向,我们习惯将儿童期全能感的残余赋予我们情感依赖的对象。正常的理想化是成熟爱恋的必要条件。然而,随着个体逐渐发育长大,将童年时的依恋对象逐渐去理想化,也是分离——个体化的必要程序。成熟少年若过度恋家,当属异常。

    有些人似乎不愿改变自婴儿期研习的理想化倾向,这说明个体用原始的心理结构,孤注一掷的对抗,内在的恐惧不断确认自己的依恋客体是全知全能的,并通过自己与理性客体的心灵合一来确保安全无虞。你想画还能有助于摆脱羞耻,使自我的缺陷,通过与理想客体的融合,可以得到很好的补救。

    个体越是缺乏独立依赖感,越强便越容易诱发理想化。具备理想化特征者也具有自恋型人格特征,他们终其一生,根据自我价值评价他人,并通过依赖理想课题来努力使自己完美与丑恶形成鲜明对比。自恋型人格的特征在许多精神分析文献中都有详细描述,但确定这类群体心理构造的主要依据是他们对原始性理想化和贬低的习惯性使用。他们只有依靠这样的防御,才能持久的保住自己的吸引力,权力名誉和对他人的价值。对于使用理想化和贬低防御的个体自尊,也不再意味着接受自我而沦为使自己日益完美的工具。

    理想化防御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原始性贬低的结果。因为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理想化注定带来失望感。理想化后的客体越是伟岸,优点越丰满,幻想的破灭也越彻底。

    自恋型人格来访者起初会对心理咨询师抬举奉承,认为心理咨询师是最神奇的高人,等到幻想破灭即贬低心理咨询师为平庸之辈,这种落差使自恋型人格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岌岌可危。无论先前的咨访关系多么融洽,瞬间会变得危机四伏。

    心理咨询师这时才意识到,被奉若神明不过是坠入地狱的序章。

    有些人一生都在寻觅一段又一段亲密关系,不断希望又不断失望,一旦发现伴侣失去光环,便迅速另觅新欢,改变原始性理想化防御,是所有长程精神分析治疗的共同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常常与改变自恋型人格修戚相关,与自恋型人格者的生活满意度,以及其社会支持系统的状态有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恋型人格形成及特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fexqjtx.html